@xiyiweichang 门窗关好,动静再大就当没听到,问就是睡太死/音乐放太大/打游戏太入迷完全忘了这事
不同地区的疫情防控技术手段都不太一样,河南这边信息搜集基本只靠运营商信息,火车的信息不会搜集,手机APP关闭定位也完全ok。
所以运营商信息可以通过两张卡来避开,一张卡常开,一张卡常关,回到自己城市前互换卡,有行程记录的卡要关机一周。(这只是为了避免回家后社区来找麻烦,我朋友租房不是本地的,社区没有他的信息,所以他手机没有关机换卡操作,也没人联系。)
还要求你进入各个地点都需要扫描场所码,不过场所码用微信扫码个人信息是自己填写的,并没有接入公安实名验证,所以只要身份证号规则校验成功,名字号码随便填。
24小时核酸逃不了,但可使用有24小时核酸的人账号来验证。
以上信息来自我个人和朋友总结出来的,
仅近两个月河南的情况。
其他省份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尝试。
如果只是避开旅途中的审查,你有伪行程卡,只要考虑怎么做核酸。
如果你要回家后不被社区打扰,你要注意你的手机卡。
#懂点啥 #有用 关于#反诈骗app
苹果用户可以点击下面这个网站
https://reurl.cc/vWx4WN
按“上”添加书签到首页
就有一个app图标在手机屏幕上了
(注:其实是没有下载的)
最近“十户长”之类的措施,甚至我也遇到社区大姐挨个在大街上/群里拦人下载反诈app,故存。
@board 刚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低语境人”的概念,因为怕盲水印所以不截图复制一段过来∶你有没有过从小就被人说 “傻”、“蠢”、“不懂人情世故”?你有没有过经常听不懂别人的言外之意、只会按别人的话来原样理解、结果造成种种误会、大家反而说是你蠢?更有甚者,你有没有过说话太直接,被人吐槽“没有情商”、“直男(或直女)”?
如果都有的话,那么恭喜你,欢迎加入低语境人星球![鼓掌]
语境高低性是文化心理学里对各文化的一个衡量维度。低语境文化是指大家说的话就是字面意思,没有那么多言外之意,不需要心有灵犀,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行了。高语境文化正相反,你光听见别人说什么是不够的,还得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猜测揣摩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样的,对方也期望你不仅仅是听见了ta的话,而且还听“懂”了ta的意思。
===
我就经常这样,被人说情商低,但是有点奇怪的是,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的隐喻和弦外之音我反而能理解,而一些平时情商高的人却不能理解这些文艺作品(但是人家情商高还是比我更吃香……),这中间的理由又是为什么呢?
上高中以来,我就不会写私人的东西了。老师在讲台一遍一遍重复:“论据应当是名人名言,应当是众人知晓的典故事件,否则你的文章没有说服力。”写父母、同学、朋友、邻居是幼稚又可耻的,于是我整日搜寻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例,记忆最为教师知晓的文学作品人物title,专注于提升作文的标价。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最与内心亲近的媒介,在文字中一个人最能收拾整饬乃至重建自己的思想,所以写作的时刻是极为宝贵的。可多数人缺乏这样的机会,语文月考的作文写作偏偏是中国学生那个不多的时刻。我对偏离个人体验的题目没兴趣,老师给出的中等分数表明文字对我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为了分数屈服了。在日复一日的刻意矫正中,我的确忘了如何讲述自己的体验,也在写作的影响下忘了对寻常事物的感知。
以上训练是我“思想真空”的一个很大的源头,可能也是经受应试教育的大部分人的。流连于古今中外,装点门面的例子自然俯拾即是,只是我们偏偏取不下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颗石头。砌起很坚固的围墙,用来保卫的却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园地,可能这也是“空心人”的另一种解释吧。
一年前我说,所谓的论据就是借力打力,终究是权力之间的相互移植、利用和加码。舆论场上某些擅长于引用各种名字的KOL可能也是这种教育的产物,一点进去他的主页,你就可以得出“这个人博闻强识”的结论。没有鄙视他们的意思,但是看着重峦叠嶂的句子,仰望着杰出人物的经历,普通人更不敢在公共发言出吐露自己的体验了。说到底,知识的殖民同时统治了私人表达,让普通人的经验也顺带消失在了公共场域。
当然,我关注的有一批博主十分擅长分享关于自己的故事,越是私人越是公共,他们的发言经常在首页上万转。这也算是用户对所谓公共的一种反叛了。
所以我很鼓励朋友们拿起笔/手机/键盘写自己的故事。私人的不一定是公共的,但你写下的句子一定自有ta存在的意义。我克制住了自己引用伍尔夫的呼唤的冲动,只是期待你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会很愿意看的。
@insanelytruthful 如果你主线过了5.0倒是有个非常快的方式从1级练到20级
@zhishuhuaixiuzhong ???原来是这样的,但是我已经被pua到不愿上班了
画完这张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