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我們比格怎麼會犯錯呢!
#本比格ADHD瞬間
看參加training program的名單 發現只有我一個人在要求寫羅馬字的地方赫然填了假名 但現在已經可以平心靜氣地對自己港 老子不看題又不只一天
#早期比格馴化碼實錄
5月份訓練計畫
1. 順調に完成夢司的training program
2. 跟完MERN的課 再搭一個項目出來 系統複習一下react
3. 數據結構學到binary tree 爭取做到60題(???
@admin 雞肉還沒買
@admin 人家搶劫了一個鬥牛犬頭套 實際上是比格啦
Oh……No…… 眼看這個關於“腸道菌群被無糖可樂喝壞”的推文 https://twitter.com/Imchenjiaojiao/status/1424636749716750337?s=20 在時間線上出現得越來越多,作為外行很想說一說。
原推作者說的很多內容本身都有一定的證據存在,但是放在一起就不對了。
首先絕對不否認作者飲用飲料後的個人感受,但是這個感受和“腸胃菌群被破壞”之間的聯繫是不是太薄弱了,或者像回覆的 鶴書 的那樣找來一串事實再強行連上沒有限制性條件的因果關係來“隔屏診斷”推主的病例?這不是比選絲診脈還懸嗎?不知道現在醫療市場或就醫政策、臨床手段等方面對腸道菌群健康的檢測是推廣到什麼程度,不過連個普通的肛腸科檢查都沒有,這樣聯繫並得出結論也太腦洞大開了。
甜味劑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現在並沒有定論,尤其現在廣泛使用的甜味劑(包括人工合成和天然產品)。查到2015年科學美國人一篇標題言之鑿鑿指出甜味劑嚴重影響腸道微生物健康的報導(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tificial-sweeteners-may-change-our-gut-bacteria-in-dangerous-ways/),結果說到最後唯一確定有影響的是糖精(?!!這年頭哪兒去找糖精?!)。這樣的微信風格文章出現在科學美國人真的挺噁心。順藤摸瓜找到這篇報導所提及的以色列課題組於2014年發表在Nature上的超高引用文章,標題是《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沒想到學術扒皮網站 PubPeer 插件提示這篇文章在該網站有人對其表示質疑(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5BD813348DB097943CF11DFCCF5060?),作者是一名擁有基因組學博士的糖尿病前期(pre-diabetic)患者,標題就指明這篇文章只是研究了糖精。速速掃過,扒皮作者表示該文槽點很多。比如在動物實驗中,給予老鼠的劑量相當於人吃50片(而作者因病情需要,遵醫囑每日3片);並沒有發現糖精會影響對糖尿病人來說更重要的胰島素耐受;菌群組成的變化閾值設定為+/-20% (天辣!!要都這樣設置我所有報廢的陰性結果都可以拿來發文章了!!);發現腸道菌群受到最大影響的幾個是已經有菌群問題的個體等等等等。總之,這篇文章的實驗結果或許沒有問題,或者看不出問題,但是闡述結果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肯定還有其他證明有負面影響的文章,這裡不做討論,因為後面有綜述的介紹,這裡只討論這個影響比較大的文章的問題,以表明這篇最有名氣之一的文章裡是如何描述ta所認為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其實是什麼樣的。
相對的,近期發表在美國營養學會創辦的期刊 Advances in Nutri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63527/
)和 Nutrient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326137/)上的兩篇綜述(主要作者相同)都表明現在市場上常用的甜味劑除了一些會被細菌作為代謝物利用的會影響菌群以外,其他的幾乎沒有影響。除了一些會導致脹氣等其他食品也可能導致的不適外,影響菌群的那些也沒有呈現出實質上影響健康的好的或者壞的結果,或者說至少現在言之過早,需要進行嚴格的實驗才能釐清。
緊接著又查到2020年一篇加拿大 University of Manitoba 完成的一個針對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的雙盲實驗。這幾年關於醫藥的公共衛生事件應該科普得差不多了,對“雙盲”應該都有所耳聞。雙盲試驗就是接受檢測的人和實施實驗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給出的或者接受的東西是什麼,是非常嚴格的實驗,在醫藥領域尤其重要。結果顯示連續服用相當於日常生活通過喝飲料攝取的高劑量範圍的這兩種甜味劑 兩週 對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不造成影響。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2/11/3408
而作為對立面的蔗糖飲料中的“源自天然”的蔗糖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簡直就不用贅述了,已經確鑿到連微信文都不屑於一寫的程度。
關於甜味劑的影響,我羅列的只是匆匆一瞥的結果,肯定不完備,甚至解讀也可能有偏差。但是它的影響肯定也不是憑一個沒有科學背景、科學證據的個例一條完全經不起推敲的一個推文就開始站立場的。這跟“COVID陽性了,可是我吃了茄子皮熬綠豆就轉陰了,大家熬起來”的性質是一樣的。腸道菌群很重要是真的,菌群失衡影響從屁眼兒到大腦的一切都是有科學證據的,可是平常喝幾聽可樂會不會通過這樣的形式影響到這個個體,這是個要求嚴謹的問題。即便最後證明是有這樣負面影響的事實,這條推文作者除了自己身體感受之外的內容不能因此而成立。
コーディングできる比格になりた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