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推荐一个心理健康网站: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com
主要关于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Skills for taking control of your thoughts,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s.我目前刚学完正念这章,在用它来尝试缓解焦虑,摆脱徒劳内耗。
简单粗暴点说就是把企图说服你的负面想法客观化,而后从中挑出你真正要面对的问题,进而现实检查,分析负面判断的后果,假设没有这种判断的结果,接受。
例如:
“我没找到工作,我真是个笨蛋。”
→“我为找工作长时间没有结果感到焦虑,这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客观化负面判断)。按照之前的经验看我能做到许多工作,只是还需要更多经验(现实检查)。自我怀疑让我感到更加焦虑和低自尊,或许集中于提高自己会更好(接受)”

就,你不能控制你的情绪和情绪的反应,但你可以理解情绪和事实是不一样的,有时反射情绪和负面判断比事实本身更让人痛苦。

Show thread

我上学的时候有一套培养方案,把新闻学院的学生分散到各个领域去学习,让他们从那些角度以新闻的目光看待社会问题,但说是这么说,却根本没有能力做到,最终只能为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法律和经济两个方向的选修课。我为了混够学分,选了法律,于是得到了四年中印象深刻的两句话:

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年轻人在那种地方发展大会上提问:“我们可不可以不发展。”

教法理学的老师说:“社会的公正是少数人的复仇实现的。”

然而新闻学院更惨的学生就是相信了法律可以改变社会,从新闻学院毕业后又走上了中国最艰辛的另一条道路:法律。有些学生则是从这种培养方案中获得启发,逃向人类学、电影学,从而找到供片刻停留的角落。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结论是过好一生(good life)并不意味着 1. 富足、舒适和活跃的社交,也并非 2. 寻找人生使命与实现价值,而是做到精神丰富(psychologically rich)。精神丰富的人生要有精彩的体验,在或新奇或曲折的经历中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interesting experiences in which novelty and/or complexity ar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perspective)。

这些体验包括出国留学、选择一条更难的职业道路、体验前卫的艺术(论文所举的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是愉快体验。战乱、自然灾害、膝下无孩、慢性病痛、失业(or出生在洼地)……即使备受煎熬,也可从中收获价值,重塑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把精神丰富纳入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挑战和困难也就有了意义。一帆风顺并非生活本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它的价值。(Adding psychological richness to our conceptions of what a good life can look like, Westgate say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makes room fo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t’s not just about ‘everything going well and smoothly.’ Stretching and going through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value in that.”)

qz.com/2049935/what-does-a-goo

悲伤与愤怒与无奈。不想不能看就不要点开看。请不要转出象。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
我想了许久,决定还是记录下来,会隐去某些私人信息细节,隐去细节便无从让考据党去证真伪,不信的姑且当作拍案惊奇。有时真希望这三年的荒谬不过是落第秀才希冀发人深省的、道出人间沧桑的案头故事而已。

朋友的父亲是圣诞节期间去世的。生病前身体非常健康结实,月前突发脑部疾病,住进当地城市最大的医院的ICU,情况非常不乐观,医生告知醒转可能性很小,努力维持住生命体征等他回去见最后一面。维持到了他赶到,也正逢那个城市所谓的新冠爆发。当时医院的政策是但凡有医护感染新冠便遣走相关科室的所有病人。他赶到之后,有了感染病例,就开始遣走ICU病人,他问,病人怎么办?没人回答,他又问,送到哪里去。有人说对面有个酒店、家属可以想办法把病人带去那里住着。治疗怎么办?没人回答。他动用关系想尽办法把昏迷的父亲留在了ICU,等遣散完后,留下了极少的病人,医护都没什么事做,好几个人照顾一个病人。问他,给好药嘛?他点头。动了手术,给了很多进口药,花了很多很多钱(具体数字不说了),奇迹般地以为是要办理后事的父亲恢复了意识。

恢复意识以后,医护说可以转到市x院去了,市x院是当地的康复医院,住着许多有基础病的人老年人,在那里进行康复治疗。家人都很是喜出望外,就办理了转院手续,在市x院与康复理疗护士们建立关系、希望能给予父亲更好的照顾。转院后没两天,之前的严格封控突然彻底放开,医护大面积感染,对照之前严格封控下一有阳性病例该治疗的病人都不再医治,大撒把后的医院则是不顾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医护感染不做任何隔离防护处理,满满高危人群的市x院,病人开始感染新冠。他父亲扛过了脑部昏迷,没能扛过新冠,大撒把不久,感染了新冠,就在市x院去世了。

市x院太平间已满,医院说停不下了,要他们直接拉走。火葬场已然二十四小时运转,到处找人,希望能早点排上,我问他等了很久了吗?他说等了三天排上了。他说比起我听到的北京的情况,我们这的还算好的。他说到了最后,火化完、已然精疲力竭,这个过程,精疲力竭,都没有力气再去悲痛了。他说哪里有什么生命的尊严啊,做人的尊严啊,你就只想着,逝去的人哪都不让停,只求早日火化,把这件事了结。他说,父亲当然是死于疾病,更是死于共产党的邪恶。他说,你说这个政权无能我是不同意的,无能是没法把人折磨成这样的。民众受难并不是它无能,而是它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统治权力,是管控。

他说这几个月我真真切切感受了各种反转,以前还想外媒写的是真的么,是不是有夸张,经历过才知道,写的都是真的,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我在这城里的几个月,完全不知道小区以外,亲戚以外的社会里都发生了什么,什么消息都听不到,vpn翻了墙才知道我们这个城市发生了这么多事。可是跳楼的我知道,我们这就有好几个。他说我亲戚封在家里,很小的公寓、每天能在屋里走八九千步,我说你这么个走法头不晕吗,她说不走心里难受,你说人能不跳楼吗?单菜价高的就有吃不起的啊,而能进小区卖菜的,独一份,一天能卖万十块。他说我给家人看外面怎么说的,家人摇头,你别给我洗脑。他说我给朋友看外面说的,朋友说你赶紧把手机里那些东西删了,当心抓住你。

还不提他需要去办理一些手续、所有相关部门都关门,有人指点他打某热线,热线说那你接受采访吗、采访不能提新冠不能提xx不能提xx,总之就是歌功颂德,他暗骂,我成了为它们宣传的帮凶。

他说,你能想象人被控制到这个程度吗、人能活得这么可悲吗。我说,有抗争的,有明白而无奈的,也有不知道还有其他可能而逆来顺受的,以为逆是正常的,一旦不那么逆,还会感恩戴德。他说真的是邪恶啊。

后来讲给爱先生听,他说,我明白你昨晚上为什么那么愤怒,激烈地争辩。我说、和一个人争辩也没什么用。满腔情绪、新的,旧的,一时无处安放。我需要写下来。

Club Only | YWDP #064 | 立好2023年的flag了吗?这里有五个tips可以帮助你

2023年,不如从听这两期节目开始,做更好的自己。祝大家,新的一年,对自己少一些苛责,多一些认识。感谢大家一年的陪伴!

既然是2023年1月1日,是一个一年一度的“重新开始”的日子,那就来听behavioral science如何帮助我们吧。

我最喜欢的几个tips:
- Fresh Start
- Accountability
- Flexibility
- Fun while workout
- Be Analytical, not Judgmental

阅读链接:thepodluckclub.com/club-only-y

PS: The Pod Luck Club支持微信和支付宝啦。订阅方式在这里 ->

thepodluckclub.com/ding-yue-fa

Show thread

整理一下《Art Hist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s》by Michael Hatt & Charlotte Klonk中关于feminism art history部分的笔记。(我觉得除了几波女权主义影响下对艺术/艺术史批判论述的内容以及变迁很有意思,更闪光的是整个思考方式(的成长)可以类比迁移到艺术/艺术史之外的批判上,甚至是非女权主义的角度,e.g.种族/殖民/阶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波女权运动主要争取的是女性的选举权(从无到有),feminism art history的主要关注点是“打捞”历史上“消失”的女性艺术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Artemisia Gentileschi、印象派的Mary Cassatt。她们在生前曾很成功,但死后被(男性主导的)艺术史有意或无意地遗忘/忽略了。(Canon is man-made.)
——我们开始看到了一流的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

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波女权运动要求equal rights,Linda Nochlin在‘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1972)中指出了仅仅“打捞历史上的女性艺术家填补伟大经典的不足”是不够的:
- 女性在教育阶段就面临着不公平:艺术学校不收女学生、女学生即使能入学也不能接触裸体写生等等。
- 女性的创作机会被限制在所谓“适宜女性”(appropriate)的主题和媒介里:静物画、室内画、textile,这些被定义为minor art乃至craft (与之相对的是grand art:史诗题材、裸体、油画)。当印象派的男画家们大肆描绘现代都市的公共空间(咖啡馆、妓院)并一次获得了“先锋”“创新”的名望,作为女性的Mary Cassatt能无损自己声誉地描绘的只有(被视为老一套的)家庭生活。
- 与全身心创作的男艺术家不同,女艺术家往往要在家庭劳动之余才有机会创作,并且经常被迫中断创作照顾家庭。
- 最后,评论界/艺术史倒果为因地说女性艺术家没有产出男性艺术家那种“巨作”证明了女性在艺术方面的能力不如男性。
Nochlin认为“没有出现女米开朗琪罗”的原因不是女性个体的能力缺陷,而是“institutional prejudice and practical obstacles”阻止了女性成功。
——我们开始看到了本来有机会成为一流艺术家的女性和本来有机会成为巨作的作品。

而在10年后,Griselda Pollock和Roszika Parker写下‘Old Mistresses: Women, Art and Ideology’ (1981),进一步指出了Nochlin当年的不足:
- 并不是父权制为女性设置了某些孤立的障碍(比如入学、无法接触人体模特),而是整个社会就建立在一个sexist的结构上。谁控制着解读的权力?(who controls the meaning?) 不仅仅是grand art vs. minor art、art vs. craft,当某件作品是由女性创作时,评论无意识地用刻板印象中描述女性的语言/词汇去分析它,e.g. natural、intuitive、delicate;而面对男性的作品,评论往往会谈intellectual、action、struggle。(Not just canon is man-made, the art disciplines are man-made.)
- ‘Art is not a mirror’ (艺术不是生活的镜子):艺术并不“反映”女性的真实生活,而是创造了一种刻板印象,"It is perspective, not descriptive." 并且艺术与文化积极参与到父权制的reproduction之中 (比如Lynda Nead在‘Myths of Sexuality’ (1988)中指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些油画不是描绘而是参与创造了“堕落的女性(the fallen woman)这个尚未成型的概念/category”)。
- 女性艺术家并非被艺术史所忽略,相反正是通过对她们和她们作品的stereotype/misrepresent,male creativity得到了定义。
- 艺术史/研究并不客观也不中立,"art historian too work within a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ideas, an ideology that determines what can be said."
- 没有一种均质/共性的所谓“女性艺术家”。女性、艺术、ideology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关系。不同时代/阶层/种族的女性面对的是不同的压力/偏见/困境,她们所创作的艺术也是不同的。
——我们开始看到投射在女性艺术家和她们作品上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女性艺术家”这个分类本身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当queer theory兴起、二元论/固定的性别认知受到挑战,feminism art history又开始了一轮更新:
- 身体与性别(bodies and sex)无法从社会的norms & values中抽离出来,讨论男女就是在讨论gender regulation & social norms。
- Whitney Davis (2003):Gender的概念根植在更深的层面,是我们描述更广阔世界的“语法”的一部分。当Pollock和Parker指出了女性被用于作为区分来树立男性的创造力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那个塑造了这种以binary视角看世界习惯的system。

另外一个挺有意思的点是feminism art historians对于男性学者思想的使用,比如(臭名昭著厌女的)弗洛伊德、拉康、福柯:并不彻底放弃作为工具使用(通常是扔掉结论但使用分析方式),但同时需要警惕其中可能深入基础、无法彻底切割的男性中心assumption,看到feminism和它们之间持续的tension。

更新:2024年5月后,Apple Note有一些改动。Montaigne现在使用很困难。我也是才发现。本来想把这条嘟删掉,但不知如何向有兴趣的象友示警,所以还是留着这条嘟。

这两天开始用montaigne苹果笔记自动生成博客,实在太好用了。写了一篇博客推荐:

“Montaigne的基本思路就是,在苹果笔记里设一个博客的文件夹,任何放到里面的笔记,都可以自动生成博客。在signup以后,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我大概用了20分钟(主要是等刷新),把博客调整到自己喜欢的样子。真的是简便得不能再简便了。除了苹果笔记本身使用的愉悦度外,开发者认为这个博客方法的好处还能保证内容自有,并且内容自然存档。

我使用三天以来的感受是:
* 苹果笔记写东西排版加图都太方便了,需要修改添加也很方便。结论是:我可能工作博客也得用这个
* 开发者说笔记放进博客文件夹大概1、2分钟就能生成博客,我的使用感受是,大概要5到10分钟
* 开发者说有草稿功能(在笔记名称前加_,即便放在博客文件夹里,它也不会自动发布),不知为什么这个功能我没法用。而且因为刷新的慢速度,我现在另设了一个博客草稿文件夹,写完了移到博客文件夹里

如果有和我一样手残技术差时间少的朋友,想要做个人博客,又是使用苹果电脑,可以考虑Montaigne。我用的很开心,觉得2023年可能真的能写博了。”

permanentjetlag.montaigne.io/m

呃这边也… 大概记一下在英国试图确诊ASD的经历: 

其实早就上网查到流程了,大致是先找gp,由gp转诊到nhs那边才可以给看,这个不要钱(其实办签证交了很多的医保钱)但要等很久一年的样子,或者私立快点就很贵

好久之后大概一个多月前终于鼓起勇气试图具体操作,我gp注册的是学校的health centre,他们网站上可以线上咨询,然后很快就收到邮件回复,说给我两张问卷去前台领,填完了再电话约这位医生,是装在贴起来的信封里面的,里面是AQ10和WEISS FUNCTIONAL IMPAIRMENT RATING SCALE

给医生我填好的问卷,然后是问一些问题怎么想到来看这个,还有基本情况学什么的,家庭关系怎么样,有没有朋友,还有小时候怎么样,然后基本是说很多asd的会有xx情况问我是什么情况,最后说还有没有别的什么要补充

然后大概一两周收到医院的纸质信说收到转诊啦但是没说会要等多久(gp之前说是一年)就说快到时候会再寄信来再约具体时间

就…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标题是说试图,不知道要等多久,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有更新的机会…呃如果有需要参考(真的会有需要这种参考的吗)

她没有画画。

她画了,但她画的东西充满了男性凝视
她画了,但你们看看她画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她画了,但她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
她画了,但她只会画简单的东西,画面没有深度
她画了,但她的画风太过单一
她画了,但她就只画了这么一幅画
她画了,但也只是踩到了热度才被大家喜欢
她画了,但她接受了其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她画了,但她放荡没有道德
她画了,但……

heiheihei.ca/2022/12/20/how-to

#小触手的书房

RT @HerlandMuseum:

“男装是服务思维,你是什么样,我就为你服务什么样,有衬衣、夹克会专门留出来四十寸啤酒肚。
而女装是限制思维,你并不是主体,你是我要放入冰箱冻的冰块,这个冰盒模具是事先敲定的。你进来只能适应,大小尺寸你说了不算。”
“这也算是现代意义上的削足适履。”

by暴烈甜心小鳄鱼毛毛

twitter.com/HerlandMuseum/stat

在油管上看一个视频专辑入了迷,本来只是随便看看,结果一口气看了一个多小时。

内容说起来也没什么出奇之处,就是记录日本小饭馆里一个人做饭的场景,类似于后厨直播,没有任何解说旁白,只有油锅声、沸腾声、还有抽油烟机呜呜的排风声。

所谓一个人,那可真是不折不扣的一个人,有家店有五六张桌子,配了两个服务员,后厨就一个厨师;还有一家店连服务员都没有,长长的吧台桌后就是开放式厨房,老板一个人点餐出餐收银一把抓。

从开门前的备菜、炉火、厨具、餐具、调料、油锅……一桩桩洗切腌揉,排兵布阵一般,在狭小紧凑的空间里,所有物品都摆放得条理分明,根据烹饪力线,什么远什么近,全是千锤百炼的胸有成竹,等到要用时信手拈来,绝不会出现翻箱倒柜着急上火的情况。

来客人了,开始是一两个,渐渐人多了,都不能让人久等,虽然只是炒饭、盖饭、乌冬面这种最简单的快捷食物,也是一丝不苟,一碗碗端出来呲啦啦冒着热气,红是红绿是绿白是白,隔着屏幕也好像能闻到饭菜香。他们的动作可以用得上一切武侠小说里的形容词:敛息静气、腾挪跌宕、疾若闪电、稳如磐石。这边把鸡蛋打到浇头中加热,那边就把猪排裹好面包糠滑入油锅中,从电饭锅中盛出大半碗白饭,猪排炸好咔嚓咔嚓切块,用厨刀顺手一铲就整齐摆在米饭上,这时浇头也滚了,手一抖就盖住了猪排,滚烫热辣的猪排盖饭就好了;乌冬面在滚水里过一过,用力抖干残水,才放入碗中注入汤头,再摆上笋干叉烧,饰以香葱,一碗漂漂亮亮端出去,不到两分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人可以这样的灵巧迅捷、忙而不乱,虽然空间狭小,可他们在这几平米里像是在稳步登山,山虽险,但每一步该落在何处全是心中有数,所以脸不红气不急,只是按着自己的节奏起脚落脚而已。

人越来越多,开始有人等位,越是这种时候越显出平日里千锤百炼的经验和技巧,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秒钟手头是空的,可是即便如此,看上去一招一式还是干净利落、令人爽心悦目,看得久了,甚至有一种舞蹈的韵律感。

王安忆写过:看农田里的把式干活,是很享受的,田边路过的人,都会伫步观赏。看他一招一式,又简洁又有效,相当优雅。那些纺织女工,在弄堂里穿行,像燕子一样,看她接头,手指也像燕子。

我没见过把式干活,也没见过女工接头,但看这些视频,我明白了王安忆所说的优雅。我最佩服那位自己身在后厨的厨师,手里边忙还边分出精神觑视前厅情况,每当有客人进来或离开,他都会在后面和服务员一起迎宾送客“欢迎光临”“谢谢光临”,嗓门洪大,毫无敷衍之感。

而且就算忙成这样,他还随时随手擦掉灶上滴落的汁液污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灶台前的扫地僧也不过如此吧……

给大家一点在使用chatGPT学习CS时的经验,我是这样使用的:

(1)先从概念问起,比如以“哈希搜索算法”为例。问它“哈希搜索算法是什么?”然后它会给出相应的解答,解答中会有延伸出来的概念和专有名词,不懂的就继续追着问。

(2)问它哈希搜索算法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或者直接问哈希搜索算法有什么用,有时候它会答的比较模糊,那么你就直接说“请给我一个能够应用哈希搜索算法的project”。

(实际上我会特别问清楚这个,因为如果这个概念对我有用,我就会专门学习如何应用,如果对我无用,我就只当作了解,以后有机会再学习应用)

(3)让chatGPT给出一个能够应用哈希搜索算法的project,然后问它project的实现步骤,一步一步跟着它做,有不懂的就问。

如果你已经比较熟练,那就只让它给出步骤,具体代码自己写,然后让它修改。如果你还不是特别熟练,就直接问它这个步骤是如何实现的,让它给出具体代码,然后复制它的代码运行,代码中有看不懂的或者运行出现错误的你再问它。

(4)最后你能明白所有给出的代码且代码能够流畅运行,那么就算结束了。此外如果想进一步巩固,应该总结以上学习中的知识点和错误;最后自己再捋一遍全部代码,有必要的话也应该再完全自己写一遍代码,或者至少把思路(伪代码)写出来。

贡献一个无痛学习语言的#生活小技巧
在想学的语言领域找两三个油管博主,两三个播客,两三本常见教材,两三个热门app。
以上内容按心情刷进度即可。

还可以准备相应语种的歌单影单电视剧集,用于调剂心情(顺便学习)。

要点:
1.找自己喜欢的,看着听着用着觉得顺的教材/博主/播客。再多人安利不如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不要用,觉得不顺就立刻踢出收藏夹,致力于打造舒适学习氛围。

2.抛弃完美主义,专注于花式刷进度。

2.1.能理解材料的80%就可以继续往下刷进度,不需要理解90%甚至100%。

重要的东西(比如你好/再见/谢谢)在每份材料里都会出现,这次没学会下次就学会了。没有重复出现的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要的东西以后再说。

2.2.只能理解材料的60%,或者能理解很多但是没有明白最关键内容的时候,换份材料刷。

比如博主甲的视频按顺序看到第X集,看了2遍还是不得要领,就开始刷博主乙。觉得词汇绊住了自己,就找个能学单词的app开始刷,刷一阵子再回去看油管博主。
比如刷单词刷到水果蔬菜衣服裤子鞋子开始头晕,扭头就去听播客。

2.3.觉得自己掌握了80%的内容,可以略过重复的教程。

不需要把每份材料的每一集都认真学习。很多话题学会一两种表达方式足矣,初学者最重要的是刷进度。高级的表达方式以后再说。
比如在播客丙处学会了如何点餐,听播客丁的时候就可以跳过相应的内容。

2.4.学会按暂停,不需要每次刷完一整集。
今天睡前看半集,明天再看另一半,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要让学习影响平时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活动。

3.悠闲并且见缝插针地学习。
做家务/备餐/周末赖床/任何不想睁眼但是又睡不着的时候都可以听播客。
等公交等地铁/被墙国新闻trigger到/觉得焦虑想刷手机并且停不下来的时候都可以刷单词。

高压力学习心态:
我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xxxxxx!

零压力学习心态: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学着玩儿吧!

4.累的时候就休息。
#摆烂 大法好,摆会儿烂再学效率更高。停止把自己当作机器的非人性化行为。如果有人能做到每天坚持学习那很厉害,但和我没关系。我要是能一边让自己觉得轻松愉悦一边还学到东西,岂不是更厉害。

以上是我总结的#无痛学习法。用起来太舒服了,想安利给每个想自学外语但是不知从何下手的人。

决定尝试一个新项目。

你有想要做一个播客的念头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吗?我从零开始制作了三档节目,近百期单集节目,帮助过很多人开启她们的播客节目。

在这个一个小时的session里,我会帮助你开启一个新播客,从技术问题到访谈技巧,我都会有经验可以分享。

欢迎大家转发支持!

订购链接: buymeacoffee.com/simonana/e/10

朋友们,虽然经常说做完手术和生病要吃高蛋白,但是如果得了传染病还是建议高烧期间喝几天白粥,因为第一低热量饮食有利于缓和过度强烈的免疫反应,第二在强免疫反应期间摄入的蛋白分子可能会被身体从此识别为抗原物质,说人话就是你发烧吃虾可能导致以后吃虾过敏,再倒霉的发烧吃鸡蛋可能导致以后鸡蛋过敏,喝稀饭就挺好的因为大米致敏性非常低,想补充蛋白质也不差这几天

看到網路上有神人把文字 AI 玩到超級深入的地步。

例如這篇在 AI 上建立虛擬 Linux 電腦,然後叫它去瀏覽網頁,然後它就生。出。了。不存在的網頁....
ptt.cc/bbs/C_Chat/M.1670480011

或是用 AI 模擬二次元角色來互動...
ptt.cc/bbs/C_Chat/M.1670474975

目前看到的最強的是想辦法繞過設計者為 AI 設下的限制,成功實現了第34條法則.......

非常艰难地…用手机完成了日记的编辑…😄😄因为没有电脑所以网站排版插件都用不上只能用一些默认的模块,但还是写完了!

给日记添加一点颜色和插图吧!非常简单的日记插画教学(大概算是,但好像也没有教什么东西

有一些奇技淫巧可以立刻应用(不是 :0010:

heiheihei.ca/2022/12/07/add-co

#小触手的书房

之前女性痛经时吃布洛芬被“科普”各种副作用,疼到不行了也只让喝热水。
现在大家都感染了忙着抢止痛药,反而没人提布洛芬的副作用了,还是你们狡猾。

@board
推荐两个教人做饭的up主。

一个是阿林吃土,我觉得非常适合像我一样有很感知失调(+ADHD),没有细致教程完全不知道怎么做饭的友友的。
他的教程很贴心,完全就是胎教级小白教程,在每道菜里有教你如何处理相关的食材(削土豆皮/如果煮面)。而且用到的食材一般都很少很少!强烈推荐!我也是fedi上看到的之后,重拾了做饭的信心,现在每天都在自己做饭给自己!

还有一个就是芋儿园园,这个适合进阶教程。她的教程都是有关于“如何在最短时间里糊弄出味道还可以的饭菜。”教程都比较简单,但没像阿林那样细致。不过技巧有时候很鬼才(比如说把肉放在保鲜膜里腌制/把煮好的米饭放在不同的保鲜膜里存放,用的时候就拿一袋出来。)

@ziwendong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有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基础的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每日身体都动一动,focus on what we can control(我们的行为和应对)。要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动物,与something big than this(神/宇宙等等)连接起来。能帮助他人的时候帮助他人,保持希望,在爱和艺术里寻找力量。

允许自己调开眼睛,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是没有办法一直面对一个痛苦的东西的,再允许自己把精力拉回来再来注视深渊。慢慢增加我们注视深渊但是不被吞噬的时间,像练肌肉一样,如果贪多可能就会肌肉拉伤(当然这就是一个privilege了)

可以推荐的书籍,虽然不直接跟政治创伤有关系: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讲创伤疗愈的。men’s search for meaning和the choice 都是大屠杀幸存者写的自传

Show older
创新比格云计算 Beagle Cloud™

站民的主要成分:比格犬、社交功能损坏患者、性少数、避世者。站长独裁,规则里没写具体的都是站长和管理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谢谢大家拥护!邀请大家公投的时候请积极参与,让我们一起来假装这是一个和谐开明的民主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