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羞耻但还是来寻求帮助了。
有没有朋友也像我一样特别完美主义者接受不了自己的缺点导致心理有点病态…🥲
比方说我方向感很差,总记不住路,如果到新地方导航走错了一次我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和体力在错误的路上,超出计划之外的事情而觉得特别烦躁,在内心反复骂自己蠢自我贬低。或者简单的事情但是花时间了还是没有学会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找过英国的心理咨询一段时间下来会好一些但结束之后又反复,接受不了自己出差错和不完美。但觉得好像也不太至于拼命去改,因为记路线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消耗脑力的😭
朋友给我的归因可能是一路读书没有上过班,读博也大部分wfh不接触社会眼界狭窄所以容易在封闭环境自我贬低… 但出去兼职的时候犯错还是无法原谅自己,怕自己笨手笨脚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而特别抱歉…
自己用了chatgpt/一些网络咨询课程/心理咨询 ,感觉都没有带了本质性的帮助,有没有朋友有相似的经历然后成功战胜这种心理的经验可以给我参考吗。🥲非常感谢…@board
22岁还理解不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是否要被淘汰
“世界运行的方式”是小学课堂上就会讲的规律,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理解不了的时候。那时候的阳光很热烈,穿过云层,穿过树影,炙烤着茫茫的大地,于是一切都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亮得令人晃神。如果那时老师说,世界是银子做的,我会深信不疑,但没人这么说。老师也只是用教鞭抵着黑板上白花花的粉笔字,讲着世界运行的方式,并告诉我们,要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接着同学们齐声应好,整齐过窗外的蝉鸣,而我只是想着能否在白花花的一片里拣到真正的银子。
那时他们还没发现我理解不了,因为这是最最基础的问题。等他们看见我在横线格上写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铁球,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踩上踏板,这样才能让它运行”时,已经错过了返厂检修的最佳时机——恰恰相反,这时的我已经要走向世界了。
其实这件事并不是毫无端倪,只是当我声称无法理解时,没人相信。这个概念理应像出厂时所有设定好的代码那样,镌刻在芯的最深处,所谓教育不过是一种激活的途径。但当我回想白银般的那天,我依然想起的是银子,是那根树枝制成的教鞭在黑板上拍击摩擦的声音,是所有人发出同一个音节的瞬间,就好像我从那一天起就被彻底落在了后面。
再怎么迟到的判决还是来了。他们掏出了所有的仪器,试图补救,就差没把那块写着公式的显示屏镶在我的胸前,在领头人的一声叹息下,他们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残次品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只是在我身上耗费了额外的力气,才有了刚刚的一幕。临走前,那人看了我一眼,颇含惋惜。你会后悔的,他这么念道,这种不打紧的东西,你早就明白才对,别再自欺欺人了。
我没听懂他的意思,就像我理解不了世界运行的方式。虽说我还没搞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但至少此时的我没有像传闻中那样,被当场拆解,回炉重造,这应当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了,不是吗?
雅思考试其实也挺充满偏见的。
这周跟一个学生练雅思口语题,有道part 3题是这样问的: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let animals stay in local parks for people to see?
可以先take a moment想想自己要怎么回答。学生回答这题的时候想的是中国市区里的小公园,但中式公园和欧美国家的公园感觉差别还挺大的:中式公园里很多人造景观,欧美国家那种park还是蛮保留森林原本状态的,偶尔会有浣熊、蛇、甚至熊出没。学生讲了半天动物园,我虽然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但遇到对文化背景不敏感的考官可能会困惑,甚至归因到学生英语能力问题。(虽然我觉得这题出得蛮垃圾的,我拿这题问native speakers他们也不知道这题到底在说啥 ˊ_>ˋ)
雅思有很多这种如果对欧美国家生活方式不熟悉就容易答非所问的题。不光是国别文化,对中产生活方式不熟悉也不行,比如今年part 2有题Describe a kind of car you would like to buy in the future。我这种不懂车也没打算买车的人,母语我都不知道怎么描述。还有那种What are some benefits of traveling to other countries and experiencing their cultures之类明显偏向中产考生的题目。
欧美国家60年代盛行给小学生做智商测试,题目里都是白人中产日常生活。黑人小孩因为不知道啥是tennis court被认为智商低。后来的标化测试都会有意识地去除文化背景上的偏见。雅思是语言能力测试,但并没有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改良考题,考官也不一定能有足够的context awareness
#终于担起了英语学习博主的社会责任
7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个69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刘燕舞后来听说。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在这个距湖北武汉不到100公里的村庄里,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
“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一名村民对刘燕舞说,“这样死,还‘体面’些。”
那是2008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
“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这也成为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开端。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
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他用驻村400多天的调查数据,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久前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近10多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
“中国的自杀率总体上是在下降的。”刘燕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然后换了一种沉重的语气说,
“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自杀的)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林木文的死,并没有在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激起多少波澜。甚至,老人曾当过村支部书记的儿子,也没有像刘燕舞以为的那样责怪妻子,而是“很坦然”:
“人总是要与活人过的,难道还与死人过日子不成?”
刘燕舞说,自杀在当地被视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村民们觉得犯不着议论并得罪他的儿子,“死了的也就死了”。
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特别是当老人得了疾病又“磨不过”,选择自杀,乡村医生“都不觉得这是自杀”。
这让刘燕舞一行人震惊不已。“越是平静,越是让人不寒而栗。”刘燕舞的师兄杨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刚开始访谈老人自杀案例时,往往气愤得不行。
一次访谈一个老太太,3天后老太太和媳妇吵架自杀身亡。学生们参加了老人的葬礼,眼睛死死盯着谈笑风生的老人的家人。
倒是老人比这群年轻人看得开。“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
一个柴姓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满是疑惑的刘燕舞,“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实际上,老柴还有两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儿子。大儿子在镇上工作,小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镇上有楼房,一个在村里盖了楼房。
但是7年来,老柴一直和腿脚不便的妻子住在逢雨便漏、倾斜得随时可能坍塌的土坯房里。
与刘燕舞一起调研的,还有另外40来个师生,他们分成10个小队,驻扎在湖北京山县10个不同的村子里。他们都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博士生。
在京山调查的半个月里,有村子又发生3起老人自杀事件。经统计,各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高得惊人,“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
刘燕舞慢慢发现,林木文的死,并不算严重或者惨烈。在过去6年的调研里,他听到的故事“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
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
“这些都是有必死的决心的。”刘燕舞分析道。他还记得有人跟他介绍说,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这样的案例接触多了,刘燕舞不禁叹息:“很多故事村民嘻嘻哈哈跟你讲,但都悲惨到难以想象。”
这个脸被晒黑的青年学者说,“有时候会有股想逃离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世界不属于我。”
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
更让刘燕舞等人震撼的,是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
杨华了解到,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送到医院。
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
不少人跟刘燕舞讲过给老人治病的账: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在不少老人心里,这笔账的算法也是成立的。“农村自杀的老人中,有超过一半带有‘利他’性质。”
杨华将农村自杀老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利他型”的老人最多,他们倾向于为子女着想。
“这些老人不想变成子女的累赘。”杨华说,“自杀的后果也将给子女带来收益。”
甚至,他们即便自杀还处处为子女着想。他们有的不会在家里自杀,而是选择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或者与子女争吵后不自杀,待到关系平静后才自杀;
还有两个老人都想自杀,也不会选择同一天或同一屋自杀,而要错开时间,以免对子女家庭产生不好影响。
刘燕舞认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老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自杀。“一些老人说,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所谓‘利他’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更多的是绝望。”
刘燕舞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贺雪峰说。
在“代际剥削”大行其道的地区,与之伴随的,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潮的出现。特别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明显。
刘燕舞将这种自杀潮的出现称为病态。“2000年以后,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升高特别快,且水平极高。”刘燕舞不无忧虑地说,“用‘极为严峻’来判断这一形势并不为过。”
刘燕舞认为,在病态的自杀潮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给中年人带来的集体焦虑,那就是他们如何在市场社会中轻装上阵,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胜出,无疑,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
“我自己负担都这么重,我哪能顾得了老的?”一些访谈农民直白地告诉刘燕舞。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每年,刘燕舞有3个月在农民家中做田野调查。据贺雪峰介绍,整个中心每年的调研时间有4000天,“平均每天有10个人在乡村做访谈”。
“我在全国跑的感觉是,随着现代性的侵入,传统性的没落,各地农村都在向京山的方向靠拢,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刘燕舞说。
与他们的调查一同跑步前进的,还有中国的老龄化水平。中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去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去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
这意味着中国仅老年人口数,就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
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达到2300万人。
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而据刘燕舞介绍,在农村自杀的老年人中,有六成多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段。“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许多尚未踏入老年的中年农民,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明天做筹算。他们在完成“人生任务”的同时,不再指望养儿防老,而是留着部分积蓄购买商业保险。
在法治意识较强的东部地区,有的老人向法院起诉子女应尽赡养义务。
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
“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刘燕舞建议,缓解当前矛盾,可以建立一种“新集体主义”,通过半市场化、半国家化的居家养老,来缓解当前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矛盾。
“要治本,还是要给农村和乡土文化存在的合法性”。
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每月只有55元,让不少老人有了盼头。“那就先不自杀了,再挺两年。”不少老人对刘燕舞说,“终于有人管我们了。”
另一方面,贺雪峰在湖北洪湖、荆门等地,陆续发起、成立了4个老年人协会。协会由老人们自发推选会长和理事,村里有老人过80大寿,协会去送块长寿匾,有老人病了,协会去看望,有老人过世,协会去送花圈……据当地老人说,有了协会,村里“挂面条”(上吊)的老人少了。
研究了6年农村老人自杀,刘燕舞最大的希望是这一问题能引起关注。“老人们应该活得舒服些,能从容幸福地面对死亡,能走得有尊严点,而不是采用非常规的手段,那太悲凉了。”刘燕舞说,“人都会老。”
“事实上,多数自杀身亡的老年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刘燕舞还记得2011年冬天去应城农村做访谈的情景。
在他去的头一年,离他住处不远的一户人家,照料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那年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
这是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和我一样有睡眠困扰(经常做噩梦、难以进入深睡状态、早醒等)的友友可以试一下做肩颈放松训练!以前一直以为有睡眠问题可能是情绪精神问题,但是这段时间经过我反复对比实验发现可能是肩颈问题!
我一般会在睡前做一套,睡眠质量会提高很多,不那么容易做噩梦了,用手环监测睡眠也比不做的时候评分高很多。
但在睡前做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运动完之后可能会导致入睡困难...也许可以尝试在入睡前几个小时做来解决这个隐患!
我的训练动作是在b站上找的,随便一搜就有很多。大家也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
我用的是👇
【10分钟有效缓解肩颈酸痛僵硬 每天一遍告别不良体态 (坐姿拉伸+自我按摩)-哔哩哔哩】 https://b23.tv/aka3kKK
p.s. 如果大家做完之后感觉疼痛加剧,一定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在做之前也可以多看几个动作讲解视频,避免因为动作不正确伤到自己!
继续来发我最近喜欢的工作学习bgm
都是沉浸式白噪音向,很多的画面也很用心,如果有条件单独放一个屏幕的话非常有代入感。想要专心时按当下的心情为自己挑一个场景和角色吧!
☔️无音乐:
- 【白噪音】杭州净慈寺的雨天 I 佛音缭绕 雨声 钟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t42177V8
- 这个是美剧The Office的主题!B站这个播放列表都是动森主题的,很可爱
【白噪音】动物森友会 温馨的小型工作室 键盘打字 办公会议 茶歇聊天 窗外街道 游戏氛围音 背景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14y1v7vF
搬运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_GMhH-kk
-【白噪音】夏季厨房氛围 木材燃烧炉 搅打奶油 听起来烘烤的声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z4y1R7AU
🎶有音乐:
- 喜欢这个up主,很多主题都很有意思,很有氛围感,会加入人声对话,就像听电台
2008 你在纽约的公寓上 看着车来车往 | 复古电台 氛围 白噪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G411n7bt/
- 80年代初 你开着敞篷车 行驶在拉斯维加斯纸醉金迷的夜晚 | 音乐电台 氛围 白噪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Y4y1x7f7
- 2024年夏至未至 我们都需要一场午睡 夏日电台【playlist】复古白噪音 Lo-Fi低保真 | 学习 睡眠 放松 | 宇宙第二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i421U76D
- 刚刚在家加班忙完工作的你 打开了一瓶冰可乐 | Lofi电台 氛围 白噪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V4y1z75M
- 🍹地中海小镇的午后 | 鸟语 波浪 钢琴 | 3h 环境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a411J7G5
“网络成瘾”的实质并非成瘾,也不在于网络。
这个视频是从Philosophy Tube的城市规划视频转来的。社会学中有第三空间(third place)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工作地点或学校,而第三空间是这两者以外的地方,如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廉价的小酒馆、游戏厅、剧院等,供不同阶级的人进行社交活动。网络也是一种虚拟的第三空间,但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第三空间的功能。
现代人越来越孤独,尤其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其根本原因与网络没有多大关系,而是第三空间的萎缩。传统的第三空间要么因为不赚钱而关闭,要么消费的价格飙升。剩下的空间也日趋排斥未成年人,如汽车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之下,儿童失去在室外玩耍的安全地带。其结果就是年轻人除了社交媒体无处可去。
虽然原视频里没提,但这个理论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对少数群体更为重要。因为传统的第三空间绝大多数都有accessibility问题,从而间接排斥神经非典型人和残疾人。而性少数赖以生存的gay bar等线下空间向来是adult only,近年来也被gentrification压制。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无处可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Ku9csXhvJY
刚好有朋友要来广玩,升级了一下自己和家人同事朋友平时吃出来的市内美食list。顺便把老广寻吃攻略分享给香油,欢迎来广州吃!
○正餐粤菜酒家(对环境和档次有追求的)
白天鹅宾馆玉堂春暖餐厅/利苑酒家/炳胜品味(预算少可以吃小炳胜)/惠食佳(啫八是同系餐厅,主打啫啫煲,也好吃)/信记海鲜饭店
○早茶
裕景轩(常去,不会踩雷的安心奶奶味道) /好广味茶点(好吃但环境比较一般) /银灯食府(有些菜可能踩雷) /丘大6仔记(分店多广人爱,但看外地人会差评)/陶陶居酒家(要去第十甫路总店)
○面
吴财记面家/宝华面店/好面膳(不是吃云吞竹升面的,是猪肝面)
○大排档、居民菜馆(没什么环境可言但好吃)
四哥家常菜(海鲜小炒) /嬴城美食(同左) /众源美食/向群餐厅/津津菜馆/粤陈记(粥底海鲜火锅)/一厨(很好吃但服务差)/两味煲仔饭
○茶餐厅
吴系茶餐厅
○糖水
黄氏正轩牛奶甜品专家.五羊路店(牛奶糕好吃)/兰芳园榴莲糖水/永记沙湾甜品(凤凰奶糊好,其他出品没以前好了)/明仔记糖水铺(别去百花来这家真·老广糖水铺
○广式烧烤小吃
陈添记鱼皮/猪肠仔风味店/大档烧烤/风筒辉烧烤
读过 贫穷的质感 🌕🌕🌕🌕🌑
新奇的视角,暗含很多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能感觉到穷人和农民无论在哪里都过得不太好,但英国起码不是那种饭都吃不上的不好。非极权国家的人们是可以自发形成互相帮助的集体的,食物银行、蛇廊农场…这些在地的志愿组织帮助了很多人,反观此地矛盾转移和底层互害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存在基本的信任了,看完觉得好伤心…
@yogameow 如果“全中国的妇女都像她一样跑出去,家就没法过了”的话,说明家这个东西的功能就是让全中国的妇女跑不出去;换言之,“家”本质上是囚禁妇女的工具。
如果妇女跑出去家就会塌的话,这样的家就让它塌好了。早该塌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