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日记 之前读一本关于蔬菜储存与烹饪的日本人写的书(好像叫蔬菜教室),发现绝大部分东亚原产的玩意儿我都不爱吃,我爱吃的都是南美和中美洲原产的。
不信邪。今天和我妈打电话一边聊这事儿一边查维基,我和她一块儿回忆从小到大我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一个个查原产地,到最后我俩都笑崩了——
原产地中国和东亚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不爱吃的东西,原产地南美的绝大部分都是我爱吃的东西。
- 原产南美及中美洲
藜麦/玉米/南瓜/草莓/菠萝/牛油果/释迦果/火龙果/木瓜(中国的木瓜太难吃了不能算在此列)/可可/番茄/西葫芦/四季豆/土豆(品种好的土豆很好吃)/红薯/腰果
这些食物我都好爱吃!
- 原产地中国及东亚
打死不吃
白萝卜(闻起来一股屁味儿)
能不吃就不吃
水稻(我就是不爱吃大米)/橘子/橙子/山楂/梨/枣/慈菇/蕹菜/马兰头/魔芋/香榧子(我妈惊叹这么贵的好东西我竟然不要吃)
可以吃但并不喜欢
冬瓜/香瓜/韭菜/莲藕
中国原产并且我喜欢吃的3种水果1种蔬菜我只喜欢吃指派故乡本地产的,外地产的不爱吃。还有1种水果也是指派故乡所在区域原产。
非地区限定的中国原产食物我真正爱吃的只有小米/大豆/葱/香菇。白菜勉强吃吧,不喜欢不讨厌。
有些中国常见果蔬并不是中国原产,我倒是爱吃,比如石榴/无花果/荠菜。
而我特别喜欢的蔬菜基本是欧洲原产的,比如西兰花/芦笋/羽衣甘蓝。
翻遍维基百科的蔬菜列表和水果列表,不禁感叹:这么多年我到底是怎么在中国长大的啊???
我本人的饮食构成:
80%南美及中美洲
10%欧洲(地中海)
5%中亚及印度
3%其它地区
2%指派故乡限定
我面对南美及中美洲原产:
卧槽好吃死了!
我面对中国及东亚原产:
这啥,能吃?
真是投错了胎。
#南美日记 用一句话形容这里的香蕉多好吃:换算一下汇率,我第一次花人民币7块钱买了12根香蕉,打算吃一个礼拜来着,结果三天就吃完了。
这三天是这样的:
每天中午我心想吃根香蕉吧,吃完第一根又忍不住吃了第二根。每天晚上我心想,中午都吃过香蕉了,晚上就不用吃了吧,但忍不住又吃了一根。吃完一根,就会忍不住吃第二根。
就这样,我每天吃四根香蕉,吃了三天,一把香蕉全吃完。我长这么大,实在是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香蕉。如果我的胃不那么小,恐怕一次还能吃更多……
第二次我用同样的价格买了15根香蕉,终于挺过了一礼拜。(这里卖果蔬都挺随意的,不会数也不称重,差不多就这么卖了。)
我惊讶地发现就算香蕉已经成熟了,其实也可以放很久而不烂掉。就算香蕉身上有伤疤,有一小块黑掉了,剥了皮照样是新鲜黄嫩的。皮里面被撞凹陷的果肉并不会发黑,很神奇。
一大把香蕉在家放一个礼拜,也只是皮上多了一些小黑点。并不像在中国买到的香蕉,如果不赶紧吃完,它们就会迅速发黑、烂掉。以前我吃香蕉都得小心翼翼避开发黑的部位,作为#HSP 我无法忍受香蕉果肉发黑后的味道。
和妈妈聊天提到这件事,她告诉我她亲眼看见水果店的人给香蕉点催熟剂。
因为香蕉和别的水果一样熟了就不方便运输了,所以在生的时候就开始运输,卖之前才催熟。一催熟过几天就催过头。点过催熟剂的香蕉会迅速成熟并烂掉,必须很快吃完。
我,直到现在才知道,天然成熟的香蕉并不会很快腐烂,甚至可以在家存放至少一两个礼拜多还保持新鲜好吃的模样。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啊!人类完全不知道工业化让自己失去了什么。人类只知道不断膨胀,不断发明「新科技」,不断繁衍。然而地球上的确不需要有这么多人。人越多,人类的生存空间就越有限,生存体验就越差。#吐槽人类
现代科技让几乎所有人都能吃上香蕉了,然而大家吃上的,我都不觉得那能叫香蕉。
说真的,不如好好珍惜脚下的土地,多吃点本地产的果蔬。(怪不得上条嘟提到的我自己爱吃的中国水果几乎都是指派故乡原产的……因为水果经过长途运输就不好吃了,运输过程越长就越难吃。)
#南美日记 我所在的城市治安还可以,偶尔街上也有流浪汉乞讨。他们可能是隔壁国家来的难民。他们看着一点都不危险,只是有些可怜。(听坐标北美和英国的朋友描述流浪汉,我觉得我这儿的流浪汉是全球流浪汉的素质天花板……除了他们可能没有欧洲流浪汉那么多才多艺,基本没见着带乐器和书籍乞讨的。)
我第一次遇见乞讨者的时候对方一脸真诚,但我没有给钱。我自己的钱够生活但也不算很富裕,实在没办法做到把钱白白送出去。可我的确想帮助他们。要知道很多难民直接成了小偷和强盗,我觉得能放下脸面去乞讨的人已经算很有素质的人了。
思考了良久,想到一个好方法:
如果正巧买完菜遇见乞讨者,我可以给他们一些吃的。如果我身上没有吃的,就在给钱的同时请对方给我唱一首歌。
前两天在路上又遇见乞讨者了,他身边还有一个看起来比他干净的小女孩和一条小狗。这儿的人都以为中国人很有钱,他见我是个中国人,特别高兴地上来问我要一块钱。
我掏出一块钱给他,并请他给我唱首歌。他面露难色地自言自语说自己不会中文也不知道有什么中文歌。看他站在我面前绞尽脑汁,我惊呆了:怎么还想着给中国人唱中文歌呢,这儿的人到底有多贴心啊???
于是我对他说可以唱一首西语歌,他瞪大眼睛问我能不能听懂西语。我说我在学,能听懂一些。于是他想了一下,就开始给我唱了。
他唱的歌我只能听明白大概70%,好像是一首赞美姑娘的歌。唱完歌,他向我道谢,我也向他道谢,就接着各走各的路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路都笑得很开心,真好啊。对我来说一块钱没什么,但对他来说可能很重要。对他来说在路边唱首歌可能也没什么,但对我来说则能让自己更了解这边的艺术文化一点点。
他付出了一首歌,我收获了快乐。#微小的温暖
#南美日记 记录一个发现:
我发现市场卖的东西比超市的好吃,市场门口摆摊小贩卖的东西又比市场内部固定摊位卖的要好吃。
思考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
摆摊小贩卖的东西可能都是自己家种的,熟了以后采摘下来零零散散卖,每天卖完就结束。而市场里固定摊位卖的东西很可能是进货来的,应该是生的拿到手放熟了卖。超市卖的东西运输周期更长,果蔬采摘的时候更生。毕竟是现代产业链,不可能当天摘了现卖。
之前看移民群里有人说水果蔬菜不如中国好吃,我心说你说笑呢?这里可是南美!
现在我明白了,觉得果蔬不好吃的人,估计是过着现代生活,在干干净净的超市里购买整整齐齐的果蔬,那一定是不好吃的。
因为超市不打折时比较贵,而且塑料包装更多,抠门我本人几乎都是去市场买菜的。
上上次在市场门口买的牛油果,一口下去惊为天人。上次在市场里面买的牛油果就没那么好吃。超市没买过,也不想买。
决定了,以后多多光顾市场门口的零散摊头,既可以买到好吃的,又可以帮助发展本地经济,能让本地人直接赚钱,而不是让商业公司赚钱。一举两得!
#南美日记 简单形容这里的鸡肉有多好吃:没有烤箱和空气炸锅,不会做菜的我煎了一下带骨的鸡肉感觉熟不透,遂放弃治疗开始加水煮——尝了一口,是肯德基原味鸡的味道啊啊啊啊啊。
水煮鸡肉怎么会有原味鸡的味道啊啊啊啊啊啊啊原来好的鸡肉原味就是这个味道啊!!!
#南美日记 我在南欧待一年的文化冲击加起来不及在南美待一个月感受到的大。
中国朋友英文西语都说不利索,我能听明白两者但西语说不利索,本地朋友两种都能说利索但中文只会一点。去公证处办事就成了这样:
中国大哥连英文带中文地说,我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本地朋友把英文翻译成西语,再和工作人员交流。中间还有大哥回去两趟拿东西……
在公证处从上午待到中午,从9点多搞到12点多,工作人员依然非常有耐心,一点都没有不耐烦。他觉得我们可能饿了,还给了我们一人一颗巧克力。
震撼。小小想象了一下在国内的办事机构,要是“耽误”人家整整一上午时间,不知道要面对怎样的臭脸呢。
实际上我看他自己应该是很饿了,我们事情没办完,他也没法吃饭。他是白人人种,看着比其他本地人高壮一圈,恐怕他比我们更饿。
中国大哥为了表示感谢,请我们一起在附近吃了饭,把工作人员也叫上了。
饭上来了还没吃,一只很小的飞虫冲进我面前的饭里,我默默把它挑出来吹走了。工作人员小哥见状就问我要不要和他换一盘。
我:不用。(轻描淡写)
他:真的不用吗。(一脸关切)
我内心:
我来自中国,饭里飞进去的不是苍蝇蟑螂就行。
还是我内心:
啊啊啊啊啊啊这里的人为什么可以这么贴心可爱???
南门!
#南美日记 对了这位可爱的工作人员吃完饭还想送我们回家……闲聊时他问了我(们?)住哪里,吃完饭他说可以开车送我们回家。
虽然最后没送成(我们有别的事,没打算回家)但是……
我看了一下地图,我家在西边,公证处在东边,路程半小时不到点。中国大哥的餐馆在中途。友家就在附近。这位小哥是本地人,听我报我家边上的路名肯定知道大概方位和距离。如果他真的送我们回家,来回一小时就没了。毕竟他下午还得继续上班呢。
啊?人可以这么热情的吗?
午休花一小时开车送素未平生的人回家???
在南美的感受就是时不时想抓一个local问一下我遇到的情况是常态吗,还是我因为亚洲人身份/指派女性身份/长相得到了优待?(这儿的人很喜欢亚洲文化。)
鉴于这位热心工作人员连我叫什么都不知道,也没问我要不要加Whatsapp,我觉得,我也不知道我觉得什么……
东亚女遇到另有所图而大献殷勤并且非常“有所谓”的男性,常见,习以为常。遇见没有特殊意图/也许有意向但却“无所谓”的热心男性,认知范围都被打破了。
东亚真的太畸形了以至于我在南美天天被可爱的人们暖到甚至被震撼到。#吐槽东亚
我每天:
啊啊啊啊啊啊世界上怎么可以有这么贴心可爱的人!
南门!
#南美日记 到目前为止我近距离接触的所有男性都没有男味。
男味=爹味+屌味
爹味可以理解为指手画脚意见领袖,屌味可以理解为发情期,迫切希望传宗接代,并把自己内心的迫切表现出来给全世界看。
以前我看到男的都绕道走,不然味儿太冲了,熏死。
现在,我终于可以不把男的当男的了。
在中国我必须很小心谨慎地筛选自己的社交圈,但一不留神还是会被认识多年的我以为安全的男的被恶心一下。
就,比如,我有一个以前的吉他老师,大我不知道八九十岁那种。我当他朋友,可能一年去看他一次两次,平时也不聊天。后来一次他请我吃饭,一边聊天一边说我前任可怜,跟不上我思路。(我:?那不是我可怜吗)又问我5.20打算干嘛。等我嘻嘻哈哈说完「躺在家里给喜欢的男孩子发五块二」,他突然变得沉默又失落。吃饭的时候他还老问我要不要喝酒。(他开车,不能喝酒。)被我翻着白眼拒绝。
大哥,我当你老师+朋友,你当我什么啊?
在中国就是这样,冷不丁被创,没有一点点防备。但是在南美,都是突然被暖到,突然就文化冲击了。
我在亚洲:
结什么婚谈什么恋爱啊,干嘛给自己找罪受啊?有感情需求date一下差不多得了。别说结婚了,谈恋爱都像帮别人教小孩。
我在南美:
南美男孩好可爱啊好贴心啊啊啊啊啊好想和local谈恋爱,可爱小哥快到碗里来!
#南美日记 作为一个不会做菜的人+ADHD+近视,买菜的时候买错东西是常态。
在欧洲的时候曾经把鹰嘴豆罐头想当然地当成玉米罐头买回家,打开准备吃才发现罐头包装上一颗颗奶白色的玩意儿是鹰嘴豆而非玉米粒。
而在这里,买错菜的惊喜更多。
上次买猪肉糜,随便看了一眼就拿了,都没看包装上的字。深红的是牛肉糜,浅粉的是猪肉糜,这多简单呐是不是!等回家开始炒,越炒越觉得不对,这猪肉怎么一股牛味?
定睛一看:
我买的是羊肉糜。
羊肉片能涮火锅,那羊肉糜能做什么呢……咱也不知道。剩下的一半就先塞进了冷冻层。
上次想买鸡肉也没看包装,随手拿了一盒,回家才发现带骨。最后变成了炖鸡汤。
这次想买鸡胸肉,小心翼翼地看了包装,心想这两片鸡胸可真丰满啊!回家一看才发现,依然带骨。只是我这个平时不做菜不买菜的没常识的家伙隔着包装看不出来这是完整的带骨鸡胸……
至于我为什么在中国,在做菜经验丰富的妈妈身边不学做菜不买菜,原因之一是菜市场太脏了,环境较差,本HSP不想踏进去;原因之二是,我做了也做不好。
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做菜不好吃是因为没有天赋,不能像会做菜的魔法师小伙伴们一样靠想象力就猜到味道,并及时调整配方比例。
现在发现不是。我以前不做菜纯粹是因为中国的菜太难吃了。我需要掌握大量的技巧,才能做出来能吃的菜。如果只是简单把食物弄熟,就只能凑合吃,不饿死而已。但对一个厨房小白来说,掌握大量做菜技巧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在练习期间又很难得到正反馈。(毕竟菜本身品质太差,太难吃,果蔬肉蛋奶味道都很一般。)所以我没有任何动力提升厨艺。
在南美,用同样糊弄的做菜方法把菜肉弄熟,能得到惊为天人的味道。(详见本串嘟。)在中国,得到的味道只不过是“吃了死不了”。#吐槽中国
我现在非常想学做菜。这里食物那么好吃,不学做菜只是随便糊弄吃的话,就是暴殄天物。
南门!
#南美日记 今天厨房桌子边的柜子上吊下来一只蜘蛛,我和房东刚巧都在厨房。
我:(指)有蜘蛛。
他:(笑)那是我养的宠物。
我:(假装相信)那它叫什么名字呀?
他:(陷入沉默)
他:你害怕吗?
我:倒也没有。
其实我在房间里已经放生了两只蜘蛛了。我都是拿纸把它们抄起来,伸出窗外再把它们抖下去。房东说他从来不会弄死蜘蛛,我自己其实也不会。我只会毫不留情地弄死蚊子……
过一会儿房东忙完手头的事,走到了蜘蛛旁边,开了一下柜门,找到了蜘蛛丝的位置。他用食指划过空中,看不见的蜘蛛丝就缠到了他的食指上,蜘蛛在他食指下方荡来荡去的。
房东笑着用食指挑着蜘蛛丝离开厨房,我笑着在后面跟着,想看他把蜘蛛放到哪里去。我以为他会和我一样把蜘蛛放到窗外,没想到他找了个客厅角落里的落地灯架,把蜘蛛丝挂了上去。于是蜘蛛就在灯架下方晃悠了。
房东心满意足地说,给它搬家换个地方住。
#南美日记 根本来不及写日记哦一天天的。之前去了巧克力博物馆,尝了用可可豆壳泡的茶,太好喝了!对,就是发酵好的可可豆的壳,剥下来泡茶喝。
喝起来就是没有粉的可可, 没有颜色没有脂肪的可可!是一种特别神奇的味道。很香,有丰富浓郁的油脂气味,但实际上应该没有什么油脂。我自己喝不加糖都可以,无糖也很好喝!
博物馆里热可可的味道也很不一样,和商业巧克力/外面卖的热可可不一样,是有一点点酸,但我觉得其实不能用“酸”字形容,就是一种特殊风味。毕竟咖啡豆那个才叫酸呢!而可可豆的苦我也不觉得苦。发酵好的可可豆去壳碾磨一下,得到的纯可可小碎块,我竟然不觉得苦。
友(本地人)觉得很苦,她不太能直接吃可可碎块。
我:啊?哪里有苦味?吃进嘴里就是香香的粉末感,一点都不苦。
明明我是对苦味很敏感的人,绿茶和咖啡的苦我都受不了。红茶还好些,没那么苦。但刚被碾碎的可可豆吃起来,我真的一点都不觉得苦,只感受到可可的香味。反倒是碱化可可粉很苦,我受不了那个苦。
我想吐槽碱化可可粉很久了。中国能买到的基本都是碱化可可粉,颜色深棕,味道发苦,不加糖完全没法喝。在网上搜索碱化与非碱化可可粉的区别,还会被告知“可可粉碱化后的味道更香浓并且可以降低可可的酸味”……我呸!
碱化后的可可粉还能叫可可粉吗???
可可的酸味能叫酸味吗???
碱化可可粉,加了糖还是苦的。加多少都是苦的。未碱化可可粉不加糖泡牛奶也能喝,泛着淡淡的香味。这股特殊的香味,你们人类怎么能叫它“酸”?
真的,你们人类别太好笑了。#吐槽人类
可可豆的酸与苦,要比咖啡豆轻太多了。咖啡豆经过深度烘焙产生的苦味,那才叫一绝。相比之下,可可的那点苦算什么呀?咖啡豆的酸能让人直咂舌头,相比之下,可可豆那点酸算什么呀?
如何形容可可豆壳茶呢?(就这么翻译吧这名字还不错。)浅棕色的非碱化可可粉的香味加倍以后就是可可豆壳茶的味道。香味起码要翻两三倍吧。喝着只有可可脂的香味,没有可可脂的口味,是很迷人的味道。喝起来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会忍不住多喝两口。
但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个东西……估计很难买到吧。别的地方也许只知道把可可豆做成商业巧克力,不知道好好珍惜豆壳。
在万能的淘宝只搜到发酵好的可可豆或碎块,没有卖豆壳的。但是直接买发酵好的可可豆自己剥壳后泡茶应该也是一样的。只要豆子的质量好,豆壳的质量一定也会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南美日记 感觉我的房东比之前暂住的airbnb房东要热心多了……他真的过阵子就会再问我一遍,觉得这座城市怎么样,在这里生活如何,住在他的房子里习惯吗,住得舒心吗。
我每次都实话实说很喜欢这座城市,也很喜欢他的房子,干净又整洁,实用又好看。他的房子设计也太好了,有空再单独嘟一条夸爆他设计的房子。
他听了我的回答就会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甚至多少有些手舞足蹈的感觉。
这次他问完我住得怎么样,又问我前两天哪儿去了,怎么一天都不在家,他说他很担心。(他每次都会强调希望我和租客姐姐住在这里开心并且安全,这样他也会很开心。)他说他一天没看见我,晚上我的房间门缝里也没有灯光。租客姐姐回家后得知他一天都没见到我,还来敲我的房门,结果没有回音。
我大为震撼……那个,咱仨不都有电话号码并且加了whatsapp吗……
那天我大清早就出门帮开餐馆的朋友办事了,下午又去找另一对朋友聊天,晚上再回餐馆吃了顿饭聊了天,很晚才回到家。那时候房东已经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了,不知道有没有睡着。我蹑手蹑脚地怕打扰他,毕竟老房子的木地板走起路来嘎吱响。
没想到房东晚上根本没听见我回来的动静,还以为我不见了……
他听我说完还夸赞我说我习惯很好,晚上动静小不会打扰别人。
我内心:咱HSP是这样的,其实夜深人静发出声响唯一会打扰到的人是我自己,别人其实压根听不见我发出的动静。原因不明。
想起在欧洲日夜颠倒的时候白天睡大觉,半夜才起来做菜吃,local室友对此也一无所知。她白天还会拉着我们的中国室友让她看看我是否还活着……过了好几年我才知道这茬。敢情我天天半夜做菜一点都没打扰别人……
#南美日记 看到这条深有同感:https://m.cmx.im/@KURAGEFUNE/111254615507910703
我一直在等着哪天可以挂个tag# 吐槽南美,目前还没等到。
虽然街上破破烂烂的,不是每条路都平整,虽然商品的选择很少,买个塑料盆都需要从大红大绿大蓝中好不容易拿出一个白盆(问就是我自己带的可爱塑料盆在行李箱里裂开了),虽然这里的中式调料很贵(我到现在都没买酱油,一来嫌贵,二来的确也没必要)……
但是这里的空气质量好,食物也太好吃了,从原材料到烹饪方法都是我的爱,而且这里的人也太好了,好到我词穷。
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地方。我要的它都有。
回想一下我吐槽中国、吐槽华语区、吐槽东亚和吐槽人类,基本都在吐槽一些我自己很受不了的政策和社会文化氛围,如:读空气、侵犯个人边界并以此为“关心”、扭曲词语的本义……
别人吐槽南美都是吐槽办事不靠谱、效率低下,我觉得经历过南欧,我可能不会吐槽这些。
我非常期待等我住了一两年,能写出什么吐槽南美的内容。
#南美日记 回顾一下之前吐槽自己投错胎,所有喜欢吃的都原产于南美或者整个美洲,不喜欢的都原产于中国或者东亚: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71680633951588
我最近尝试了一种新食物,叫melloco,英文叫ullucus,我也不知道中文该叫啥,简单查了一下有翻译叫胭脂薯。我自己很想叫它高山彩芋/彩薯/彩土豆……人家生活在高原嘛,又是彩色的,吃着像芋头,长得像土豆。
在市场买的时候我压根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象征性问了一下卖菜的阿姨。她回答了,她回答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她解释说可以做汤,也可以做沙拉。
管它呢,买了再说!踩雷也就只花了一块钱,没事的!——我每次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食物,都这么安慰自己。
这里的食物丰富多彩,对我而言全是生词。有时候就算是我认识的作物,我学过的词,她们回答了我也不知道。
因为玉米在这里叫choclo,在西班牙叫maíz;南瓜在这里叫zapallo,在西班牙叫calabaza。我学西班牙语的时候只知道南美和西班牙的用词不一样,但没人也没app清楚地列出来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所有单词都是零零散散地学到的。
把彩薯买回家以后放冰箱好几天我都不知道怎么吃,因为当时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不然就水煮吧!万物皆可水煮!
后来问了房东,房东说这玩意儿吃法就和土豆一样,可以煮汤。他说他个人不喜欢吃这个,只喜欢吃土豆。我听了心里一惊,忐忑地把这些小彩薯洗了一些扔进锅里煮。
一边煮一边又查了资料,南美洲的块茎作物可真多!到处是我没见过的东西,每个词都不认识,每种都不知道怎么吃。感觉一样一样学、一样一样试过来都要花很久。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象友形容:跟你聊天感觉就像神奇动物/植物在哪里。
煮完彩薯,拿叉子戳了一小块,吹凉了放进嘴里,不禁感叹:
我果然是南美人!
彩薯吃起来味道有点像土豆,口感介于芋头和山药之间,有那么点黏稠,但又有些清脆。不如山药脆,但比芋头清爽。芋头的淀粉含量太高了,我很少吃,除非做成低糖版芋泥。
在我心里的喜爱度排名:
红薯>彩薯>土豆>>>芋头
“土豆、红薯、芋头和彩薯都是种在泥巴里的块茎作物,为什么我单单不爱吃芋头呢?”
我心中冒出这样的困惑。在没常识的我眼中,这几样东西也许原产都是南美洲也说不定呢!于是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芋头原产亚洲,剩下三样都原产南美。
我果然是南美人。
图:彩薯,从论坛偷的图。
#南美日记 彩薯的缺点(?)就是热量太低的,热量比土豆低,更比红薯低。昨天懒得出门买菜,凑合吃了一天彩薯,还吃了鸡肉鸡汤鸡蛋,结果半夜十一点又饿得不行煮了意面拌着盐和芝麻油吃了。
一边煮面一边觉得奇怪,我中午晚上分别吃了两大盘彩薯啊!怎么半夜还会饿。
忍不住查了一下维基,5种块茎作物里彩薯的热量最低,每100g才311kj(74.4kcal),土豆是322,红薯是360。还有两种作物Yam是494,Cassava是670。——这两种我都没吃过,不知道是啥。有机会试试。
我的身体非常敏感,吃什么是什么。好东西就爱吃,不好就不吃。有营养的或者高热量的吃了就饱,欺骗性饮食(如魔芋)完全无法欺骗我。
第一次买可可粉的时候没注意,随手在打折货架上买了有糖的,太甜了。而且喝下去以后一点反应都没有,一天喝好几杯也没事。
第二次买可可粉,终于找到了超市可可粉货架,精心挑选了无糖的纯可可粉。挖一勺泡一杯牛奶喝下去,竟然直接饱了。
我本来还在肚子饿,在等锅里的食物变熟,只是嘴馋泡一杯可可喝。没想到喝下去我饭都不想吃了……
优质的纯可可太好喝了。带着比含糖可可粉多一倍的香气,喝着还有点微醺的感觉。——很难描述这种感觉。可可毕竟也是经过发酵的,但非纯可可粉喝起来几乎没有这种味道。感觉像酒,非常上头,但又没有酒精的刺激感。是一种温润的微醺,比最低度的酒都要温顺。
碱化、非碱化,含糖、不含糖的可可粉我都喝过。只有非碱化且不含糖的可可粉有这样微醺的魅力。(可能质量差的也不会有,但我这恐怕买不着质量差的,哈哈哈哈哈。)
这就是我前两天忍不住喝了三四杯可可嗨到凌晨五点才睡觉背后的故事。对不起,太好喝了。我控记不住我记几啊!就和我第一次买香蕉3天吃完12根是差不多的吧……可能以后习惯了就好了。
还好咖啡因不耐受,平时不喝咖啡。不然三四杯咖啡下去真的一夜都没睡了。听北美的小伙伴说南美人都在吐槽北美咖啡难喝死。哈哈哈哈哈哈。
#南美日记 看到这条深有同感:
https://utopia.cool/@incognito/111296023177687586
我国的总统还蛮帅的来着。(我不管,我单方面宣布这是我的国!)
今天比我早来两年的移民和我说我是他见过的最喜欢这里的人。
我震惊。别人是不是太神经大条了一点,发现不了这里的美好啊?
我就这点出息,喜欢好吃的,喜欢美好的生物和非生物。可惜人一般不太美好,但这里的人很美好,所以我喜欢这里的人。而且这里空气好,我整个人都好了。
吃货一定会爱上这里的,只要去市场而非去超市买菜,你就能吃上一口升天的各种食物!!!
来到南美洲,我每天的疑问都是:
为什么食物可以这么好吃?
为什么人可以这么友善?
这两个疑问来来回回萦绕在我心头。就算我已经知道答案了——食物好吃是因为这里是农业国,土地丰沃,没有过度开垦,很多果蔬都是当地人自家种了拿到市场卖的,接近自然成熟了才采摘,没有乱施肥乱打农药,整个生态比较健康。人友善是因为大家在很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整个环境就是美好的,整个社会氛围都是和谐的(不是中国的那个和谐)——我还是会忍不住感叹:
为什么食物可以这么好吃?
为什么人可以这么友善?
我已经习惯了香蕉草莓木瓜和灯笼果惊艳的口感,今天又买到了香到像加了香精的小李子。闻着和灯笼果很像,吃着竟然也有几分相似。浓烈的气味,酸得人口水直流。那绝不是中国的灯笼果和李子温婉恬淡的味道。每一口的热烈都在提醒你:
欢迎来到南美洲。
图:加了滤镜的鲜艳小李子。
#南美日记 我喜欢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这里所有的人都把我首先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的」。(详细吐槽可见本串嘟以及#徒有其屌 tag。)
我在所有人眼里都首先是一个「人」,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亚洲人」,而是「人」。
很难描述我是从哪些细微的角度看出区别的。
中国的男性凝视不必多说,只要是个女的,长得端正些,必然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只花瓶。如果长相有些抱歉,感受到的恐怕则是恶意。
在欧洲是另一种情况。原本享受惯了汽车礼让行人,还觉得当地人很有礼貌,直到有一天被同样来自中国的男同学告知,他们几个男生站在路边,汽车是不会让的。有车让我们,因为我们是女生。
南欧男人对女性大献殷勤,只是没那么容易让人恶心的求偶练习。毕竟,东亚男人的习惯性PUA才叫恶心。同样是求偶练习,南欧男人把女孩夸上天反倒成好事了。本地女孩早已对此免疫,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东亚女孩还沉浸其中。
遇见更多的是白人小屌子像看猴儿一样遇见亚裔就说泥嚎泥嚎和空尼奇瓦。频率之高,让人之不耐烦,以至于有一次我和朋友翻着白眼对和我们说你好的外国人说了一句「萨瓦迪卡」。上下电梯擦肩而过,等我们反应过来那人双手合十地和我们说你好,很真诚的样子,和街边白人小赤佬不一样……已经来不及了。
怪谁呢?我们都被街边白人小赤佬搞得应激了,误伤了真诚打招呼的人。不知道他会不会很郁闷。
我还遇到过一次,一群中学模样的半大小伙子见我一个亚裔女孩在街上走,高兴地围了上来。他们说买烟差五十分还是一块的,问我讨钱。我看了一圈,都觉得好笑。实在太好笑了。
我不觉得他们有多少恶意,但「我作为本地白人男孩可以去逗亚裔女孩玩儿」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白人中心主义感恐怕早就印在他们心里了。
最后我还是给钱了,就跟我会给流浪汉钱一样。但我觉得很好笑。他们五六个人都把我围起来了,我一点也不害怕,只觉得好笑。如果换一个亚裔女孩,恐怕会被他们吓死。
有一次在比利时,我和朋友几个边走边聊边笑,声音也不至于特别大,旁边白人女孩聊天谈笑的声音比我们大多了呢。突然冲上来一个本地人,骂了我们。但谁也没听懂就是了。所以我对比利时这个地方印象非常差,给我钱我也不会去生活。从没见过这么无礼的人。他只敢骂亚裔,完全无视了旁边说着英文、比我们更吵闹的白人女孩呢。
但在南美不是这样的。没有人凝视我,没有人歧视我。大家帮助我同时也帮助别人。我们都是人。仅此而已。
#南美日记 说到南美人太美好而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其实老中人给我带来的冲击不比南美小。这当然是讽刺意义。
这是什么东西刚注册就给我上条嘟评论叠buff然后拉黑我,怪没礼貌的。
我本人叠buff当然多啊:东亚人,中国人,指派女,HSP,ASD,ADHD,无性恋光谱之半性恋,浪漫取向异性。
以上每条都够吐槽的了。
但这和我吐槽东亚男和南欧男有什么关系,他们就是值得吐槽啊。
我恶意揣测一下这位应该是incel国男,简称chincel。估计是看到#徒有其屌 这个词恼羞成怒了,反过来说我叠buff。我此刻的表情就像当年面对白人小赤佬一样,笑。
如果嘲讽屌男能让我被更多屌男拉黑,那我真是太高兴了。
点击图片查看没礼貌的人id和辱男meme和禁止随地大小爹表情包。
方便大家复制:@alpenglow258
#南美日记 接着写上条。
南美人和老中人给我带来的双重文化冲击可不止这些。
在这里,进一家商店和店员打招呼、互相问候是常态。这在我的认知范围以内,大家都很友善。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之前友带我参观工艺礼品店,进门和店主打过招呼之后就给我介绍了店里摆放的各种小玩偶和工艺品,这个看看、那个摸摸的。我们在店里待了很久,久到我逐渐开始不安——我们什么都没买。
在我的指派故乡,如果进一家店看老半天还什么都不买,是讨人嫌的。我的外地朋友因此被本地阿姨骂过,就因为她是外地人,而且她看了半天都没有买东西。如果我没有外地朋友,就不会知道这种事。
我也不打算在工艺品店买任何东西。我会送朋友萌萌的东西,但我自己比较极简,不会用这些。
友想送我个兔尾巴小挂件,我拒绝了,因为我从来不用挂件。
店主说这是真正的兔尾巴。当地人会把它视为带来好运的吉祥物。但现在法律已经禁止用真正的兔尾巴做挂件了,所以以后就买不到了。
我们在店里逗留的时间之长,长到我都快觉得尴尬了。我们真的什么都没买,还看了老半天,还和店主聊了一些,还摸来摸去的。
走出店,我才在心里松了一口气。然而友与刚才并没有任何不同,店主也一样。从头至尾她们都是友善又有礼的。店主没有一丝生气或不耐烦。我是唯一不安的人。因为我深知,如果我们在中国干同样的事,店主就算表面不说,内心一定也是不悦的。
原来在这里,进店参观很久还不买东西也是可以的。
还有一次友带我参观巧克力店,那次我们是真的打算买点吃的。同样是进店礼貌地和店员互相问候,然后她站在货架前挨个给我介绍,在店里待了很久。店员很有礼貌地询问我们是否打算消费,友也很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们过一会儿要买个冰激凌吃。这“一会儿”过了好久好久,久到她给我介绍完了店里所有的巧克力品种,我们才走到冰激凌柜台。
我不敢想象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国。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国,店员就算表面不说,内心也许会隐隐不爽:这俩人怎么还不买东西,看什么看呢?
在中国一切都“理所应当”。进店逛半天,消费是理所应当。店员店主对不消费的人不耐烦,是理所应当。消费者付了钱想当大爷,是理所应当。
我看网上人们的讨论都觉得害怕,比如“应该对快递员和外卖员说谢谢吗?”有人觉得那是ta们分内的工作,ta们为了钱做事是理所应当的,所以用不着说谢谢。
我很震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唯独礼貌和教养不是。
#南美日记 关于我逐渐变成了环保魔怔人这件事
#南美日记 自己在家住从来不需要买卫生纸,搬出去和朋友合租用的都是朋友从家里扛来的父母单位发的卫生纸。现在润了,要自己掏钱买卫生纸了,觉得这里大部分卫生纸好贵啊,抠门人都有点不舍得买。最终精挑细选了看起来最便宜的卫生纸。
但我突然觉得:
我都是#月经杯 #月经裤 和#布护垫 用户了,月经都#环保 #可持续 不产生多余垃圾并且不用花钱了,为什么还要花钱买厕纸并制造大量垃圾???每天一点点,一年下来就很多了,一辈子下来更多。
而且厕纸并不好用啊!可溶于水的厕纸必定溶于屎尿,偶尔还有厕纸意外粘了一小块在屁股上的事情发生,使用体验很差。
正巧租的房子卫生间里有浴缸,而且我一天天的也不用上班,闲的,就很想试试小号以后用水冲再用布擦,大号才用纸。
我试了。试了大约一礼拜了。
真!舒!服!啊!
我现在偶尔小号以后想要不要这次用纸擦,一想到水溶性厕纸掉屑粘屁股上的感觉本#HSP 就很受不了,所以都是水洗屁股后用布擦。
本来想搞一块专擦屁股的布,想了一下非必要不消费,我不是有布护垫吗!所以我现在上厕所流程是:
小号结束用水冲,再用布护垫擦;大号结束用纸擦。每天换一片布护垫放在卫生间,保持清洁,洗衣服的时候顺便洗了,也不费事。
水冲+布擦的好处:
1.干净,相当于每次小号后都洗了一遍屁股,对生理健康有益。
2.舒适,再也没有烦人的粘屁股纸屑了!!!
3.环保,省纸。至于省不省钱我就不知道了,毕竟租的房子包水电。
缺点:
1.需要马桶旁边有浴缸,或者矮水池。
2.赶时间的话可能会觉得麻烦。
水冲+布擦组合真的太舒服了!!!我刚开始用布护垫也是这种感受。用之前我以为环保主义者魔怔了,用之后我自己就是环保魔怔人。谁用谁知道。(布护垫安利帖还没写完,我努努力。)
#南美日记 脑力劳动果然累人啊!晚上拿象友资助的Amazon Prime看了Jimmy O. Yang的standup,听着英文原声,看着西语字幕,聊着亚洲/中国故事,美滋滋。
一集半后就困得不省人事。美美睡了俩小时。
还有什么比坐标南美吃着南欧进口的火腿用着朋友给的大英的免费Amazon Prime听着亚裔(华裔)用英文吐槽亚洲(尤其中国)同时又在字幕里学西语更爽的事情吗!没有!!!
学习使我睡得更香甜。推荐所有睡不着的人都躺着学习,学着学着就困了。
我想在想把剩下半集看了,都有点睁不开眼。
#南美日记 友第一次见本城fiesta晚上十一点街上还一堆人,震惊了。我们这儿是个还算安逸的城市,夜里八九点街上就没什么人了(夜行的活人可能在迪厅而非街头)。
她贴心地问人这么多这么拥挤,我会不会觉得有压力。
我:中国人才叫多呢,这点人洒洒水啦!
我淡定自若的样子恐怕给友带来文化冲击了,她有些难以置信。直到离露天演唱会舞台越来越近,人多到肩并肩……
我:这样就比较像中国了!
友的男友在一旁哈哈笑,对我们说「欢迎来到中国!」
和友嗨到半夜才回家,却因为努力学了一天西语(真的很努力在听她和家人们对话……主要是词汇量不够)而饿得从十二点边做边吃到三点,太可怕了吧!!!
下午吃了个迷你甜甜圈,路边买才10美分,划算!晚饭吃了面包奶酪配热巧克力,加餐吃了碗番茄蛋汤。回家前吃了一片披萨和一个甜筒冰激凌。回家本来打算把煮好的玉米吃一根,再吃两口牛油果,再吃几颗草莓就睡觉。结果吃完还饿,就煎了几片薄饼,配牛奶喝。又开始馋番茄蛋汤,拖着疲惫的身躯做好番茄蛋汤,喝完还饿,又吃了一根香蕉,煮了一小碗面拌着酱油和麻油吃了。(是的我终于买了酱油!)
还有件可逗的事,我也不好意思问友,感觉她可能也不知道自己那帮弟弟们平时聊了啥。
聊天时她家人问我和谁住。
- 自己住吗?
- 不是。
- 和朋友住?
- 呃不是。
- 和男朋友?
- 我没有男朋友_(:_」∠)_我和房东还有一个室友姐姐住。
在我笑着说自己没有男朋友的时候,友的表弟就开始叫另一个表弟的名字了。被叫名字的弟弟十分淡定仿佛无事发生。
我:
他也不止被叫一次名字,好像总共被叫了两三次名字。我深深感受到了欢乐的八卦家庭氛围……
#南美日记 不知道这里的人对fiesta的欢乐音乐会不会像中国人对「新年好」一类的节日音乐一样习以为常,总之我可太喜欢了这里的音乐了!作曲编曲和节奏都爱,还有一些当地的乐器,啊!好想学!等我精力再好一些就学!
给大家感受一下来自南美的音乐生命力。
#南美日记 友是本国人,但不是本地人。我和她几乎前后脚来到这座城市,而我是外国人。(等我拿到国籍就不是了。我努努力!)她有亲戚在这里,三户人家共享一个别墅。用西语来说就是casa,区别于公寓departmento。并不是中国语境富人和乡下人才住的那种别墅。而我只有一个人,家人都在中国,来之前也不认识任何一个本地朋友。所有人都说我勇敢,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中国的环境几乎要杀死我了。(详见#雾霾幸存者 tag)对于快被创死掉的人来说,我只是选择一条活下去的路。活下去是本能,不是勇敢。
友问我一个人在这里会不会觉得孤独。我实话实说,我在这里一点都不孤独,我在中国反而觉得很孤独。
在中国,我对政策表达不满时,会有人告诉我“中国就是这样的,反正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适应”。而我在这里表达想法,人们会理解我的感受。
由于语言和政治环境壁垒,我没有和她说太多。
我没有说出口的是:
因为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我有些文字是匿名创作的。我只敢用临时邮箱注册帐号,编一个自己也不太能记住的密码,再用自己也不认识的名字发表。发表完了我就不记得这一切了,再想登录也难了。
我做的墙国meme也一样,没有署名,随手往“外网”一丢。到最后竟然有朋友在墙内给我分享已经被各大墙内网站水印包浆很多层的我自己做的meme。
我也想直接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让大家看看我做辱华meme的才华啊!我敢吗?
还有各种社会事件,让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在俄乌战争支持俄罗斯。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在唐山事件说一句“不要上升到男女对立”……
中国的环境只会让我失去对人类多样性的包容心。
还有很多时刻,多说两句话就发现自己要变成讲师,从建国初期开始讲起到底为什么这个政权根本上就有问题。而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历史。我只了解到赵紫阳,连胡耀邦都没来得及读。怎么是我在给别人当讲师啊?这不合适吧?
这里的人有常识,也有同理心,会倾听。墙国人要么没常识,要没没同理心,要么不会倾听。集三者于一身的人也不是没有。我也不想怪墙国人,毕竟在异常环境中能保持正常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身处墙国,正常人都少得可怜,同温层更是。
有时候碰到稍微能说说话的人,不知哪天就突然发现对方会谴责“娇妻”,或者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对方散发了一点社达的气味,我就又想远离了。
我在墙内可比现在孤独得多了。
#吐槽中国
#南美日记 和友的家人解释中国就是“大号朝鲜,但更有钱也更发达。”
友听我说了一些中国故事,感叹说从我的描述里中国只有缺点,她感受不到中国的优点。
我愣住。
中国的优点是什么呢?
建立在房地产上的GDP?
建立在压迫劳动者上的“物美价廉”和“方便”?
琳琅满目的可供选择的商品?
并没有好好做文物保护和自然保护,但的确地大物博?
和这里破破的土路不同,中国的城市马路平整并且看起来很现代化?
在审查越发严格之前大城市其实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只不过现在动不动就会被取消,所以也不算优点了。
中国的优点到底是什么啊?我真的突然被问懵了。
全球的中国移民最想念的中国的“优点”无非是快递、外卖、商品选择多且廉价,还有美食。
前三者无疑是建立在压迫上的。如果抱着“反正压迫不到我”的心态,或者压根看不见压迫,倒可以享受。我看得见,我在乎,我无法享受这些。
最后一样恐怕是建立在调味上的。中国的“菜”本身并不好吃,可以说是非常难吃。除非自己种菜,或者在乡下认识种菜的人。重口的结果就是人均高血压,有什么好的啊?我不明白。
友的家人问我想不想念中国美食,我都不想念。中国菜太重口了,我不爱吃。本地菜我倒挺喜欢。投错胎.jpg
友说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推荐她去日本或者台湾。她问我为什么,我:分享了文化大革命的西语维基词条。
为什么不推荐到中国寻觅传统文化?因为文化大革命毁了我们的文化啊……
友总说我胆小,明明能说西语却不开口。可是,可是我和大家在谈一些复杂话题,我真的不知道西语怎么说啊!!!我的西语水平出门买个菜问个路不是问题,让我谈社会政治和历史我就懵了。我再多学点再说。
顺便向大家征集一下中国的优点。我真的想不到。中国要是有什么鲜明的优点,我也至于要跑到南美这么远的地方去吧。
#南美日记 我家后面有个club,所有本地人都叫我晚上八点以后别出去乱晃。我也的确没什么需求夜里到处晃悠,但我实在不知道危险在哪。我真的很想知道本地人口中的危险是指什么样的危险,是我会被抢,还是被强奸。下次再具体问问。
夜里街上都没人。也许往夜店方向走走会有人,但我也的确没必要往那边走。
有一天半夜两三点,摔酒瓶子的声音把我吵醒了。一个男人在哀嚎,我也不太能听明白,好像是在骂父母为什么要生下他。我躺在床上,没有爬起来往外看。
昨天夜里十一二点,有一个男生一边跑一边绝望地大喊「帮帮我!」他的手机被抢了。夜里街上几乎没有人,他喊了,居民从家里跑出来,恐怕也追不上盗贼了。我仍然是躺在床上,没有爬起来往外看。
除此以外,目前没有遇到过别的事了。随地小便的有,遇见过一次。频率比在中国父母家附近遇见的要低太多了。
不知道别的中国人遇见这两件事会不会吓得惊慌失措,然后得出结论「还是中国安全」。
作为#ASD,我看待事物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ASD生存体验
如果在中国,一个男生的手机被偷或者被抢了,除了「抓小偷」,他会大喊些什么呢?
我觉得恐怕是:
「操你妈。」
#南美日记
前情提要:
学习期的我像饿死鬼: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167385610452373
今天日达成成就:
把开中餐馆的大哥吓傻了。
平时的我吃不完小份炒饭,都是吃一半打包另一半,一份炒饭能吃一天。今天下午四五点我过去,点了一份炒饭。大哥知道我最近在学习所以就给我炒了很多。我看这老大一份炒饭,心想这回总够吃了吧,我应该也吃不完吧。(没拍照,真的很多!)
结果吃着吃着,盘子空了。
我自己也被震惊了。真的是满满一盘子炒饭,搁平时我可能最多吃1/3。
吃完我坐他店里蹭着wifi,开始学习。学着学着,学着学着,突然觉得,呃,有点饿……于是我抬头看了一眼正在玩手机的大哥,缓缓地说自己饿了,又点了一份炒面。
大哥吓傻了。他看我的眼神就好像看外星生物。我看到他的表情,笑得根本停不下来,眼泪都笑出来了。
他给我解释说小份炒饭1勺,中份2勺。看我最近在学习,他心想孩子多吃点吧,就给我来了2勺。
(这里的勺是炒菜的大勺。)
他:(表情呆滞)下次你要是一份不够吃就提前讲一声我再给你多炒点。
我:(狂笑不止)我也不知道我能吃下这么多啊!!!
我平时:
一次只能吃下1/2勺。
我学习:
一次吃2勺,过一小时还能再来1勺。
救命啊!我把开中餐馆的大哥吓傻了。他的表情我实在难以忘怀,可惜同样没有拍照。他说学习期的我的饭量击败了旁边大学城80%的男同学。——我觉得他说委婉了,据我对本国人的观察,我起码得击败95%的男生。
#南美日记
在南美活得太舒展了。
我在东亚:
为什么好友列表里有一大堆喜欢(过)我的人和我喜欢(过)的人啊?除了同性恋和无性恋光谱小伙伴,世界上就没有异性纯洁友谊了吗???
我在南美:
人类就应该喜欢来喜欢去的!喜欢(过)我的人发现我出国了和我聊天关心我了,好开心!我喜欢(过)的人祝我新生活开心,好高兴!好喜欢大家!!!
#南美日记 指派国在生活方面给我添堵的部分懒得赘述了。因为国内转账限额,换了3家银行托了关系的结果是:我妈每两个月可以给我转4000刀。——我谢谢共匪全家。
最后只好找海外的亲友帮忙分批次汇钱,等我拿到身份可以开更方便的银行卡再自己转。
今天和要帮忙的其中一个人通视频了。我妈先前说原因是他怕我在南美被中国人骗(然而聪明又机智的本人找了当地会说英文的移民律师和房东,在Airbnb偶遇中国人之前并没有和任何当地的中国人交流过),今天视频以后我才知道对方的真正意图是……
确认我没有被毒枭绑架。
救命。原来南美在大家眼里就是这么个形象。
#南美日记 在离家步行15分钟的公园里坐了会儿。蓝天白云,绿树青草,幸福好简单啊。
下午两点小孩放学了……三个小男孩在1/4个场地踢球,一个女孩在另外半边拍篮球。一名成年男子带着姐弟两个荡秋千,我恰好坐在和秋千连为一体的设施上。女孩可以自己灵活地控制秋千,而男孩腿还够不着地,于是成年男子站在一旁用手推秋千。秋千荡得老高,成年男子从旁边绕过来,拿手机给俩娃录了一段像。
小女孩在走向秋千时还多看了我两眼,也许是第一次在这个小公园里见到亚洲人。
他们没有说话,我也不知道成年男子是不是孩子爸爸。大概率是的。
真舒服啊。在公园里待了会儿,感觉内心充满了能量。完全不想看手机。风景和人已经够好看了。
#南美日记 #生活小技巧 我有一个判断地区是否宜居的简单方法:看街头的【男性单独带娃率】。
也就是,去掉女性带娃和男女共同带娃,剩下男性单独带娃的有多少。
男性单独带娃越多,说明这个地区越宜居。
理由如下:
1. 母亲放心男性单独带娃,说明该男性较为可靠,不论他的身份是舅舅、叔叔还是父亲,甚至是年长的哥哥。而男性单独带娃率越高,正意味着该地区相对可靠的男性数量越多。
2. 社会氛围越允许男性单独带娃,女性就越能脱离原本被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母职。
3. 相对可靠的男性越多,脱离母职的女性越多,说明整个社会男女越平等。
综上,男性单独带娃率越高,该地区越宜居。
我在这儿经常碰见男性单独带娃,超市里公园里,到处都有。上一次让我感到十分宜居的地方还是周宁。
#南美日记
我看南美博主做菜,肉汤做完以后挤上新鲜的青柠汁,然后当着镜头面和朋友一起享用。
我内心:
啊?加了青柠汁的肉汤不就没有肉汤味了吗?
前两天特别想吃肉的时候炖了肉汤,结果炖完两天都不想吃肉,再不吃就浪费了。但的确莫名其妙,炖汤那天特别想吃肉但是d吃不下了,之后两天一点肉都不想碰,闻到排骨汤香浓的味道反而想吐。(不是怀孕……)
正好家里有青柠。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切了一小颗青柠,往汤里挤了点儿。喝起来的确没有肉味儿了。很难形容这是什么味儿,试了才知道。
警告:
中国胃请谨慎尝试。推荐先拿一个小碗盛肉汤,再象征性挤一两滴。
连喝两碗后,我不由地感叹,我果然不是中国人。为什么比起有肉味的肉汤,我会更喜欢没有肉味的肉汤啊???迷惑。
不过我的确从很久以前起就不太爱吃肉了,不会天天吃。白肉还好点,红肉尤其猪肉更不爱吃。从吃(红)肉就想喝酒,到吃(红)肉就想喝果汁,最后变成吃肉汤配青柠……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105589543288605
要是能把遗漏的嘟文加进嘟串就好了。
之前租客姐姐说我们住在一起就是一家(familia)了,我其实受到了文化冲击。因为在中国,租客之间不闹矛盾甚至还成为朋友就已经很不错了。刚见面的租客姐姐和我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我多少有点不知所措。——这是中国语境下不会出现的状况。我好像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
今天我提前在床上躺着,突然听见轻轻的敲门声。充满疑惑地从床上爬起来套上衣裤,开门看见了租客姐姐,她问我愿不愿意参加reunion(meeting)。我点头。很新奇,要开家庭会议了。会是什么内容呢?
于是我、租客姐姐、房东和他手机里的女友四个人一起在客厅开了个家庭会议,聊了聊轮流值日。
租客姐姐说我很好很安静。房东的女友对房东说,由于文化和习俗不同,他应该对我更加耐心。(#老中人落泪 )房东说女友就像个妈妈一样在思考问题,还说今早租客姐姐和他说我很安静,从不打扰别人。(我开始脑补大家伙儿以前合租是不是遇上了什么爱外放音乐爱开轰趴的南美人……)
房东说,对大家而言我太年轻了,所以大家要帮助我适应这里的生活。我一直在笑,想反驳说我只是看起来年轻。结果还没等我开口,他就指指自己说自己70了,又指了指租客姐姐说她50了。我很震撼。租客姐姐看着就像三四十交界的岁数,眼睛里有光。没想到已经50了。
大家说的这些话我用中文打出来都觉得有些别扭。为什么没有人用中文这样真挚而直接地表达情感呢?
多么祥和的家庭会议啊!
容我描述下在此之前发生的事:我用完厨房地上有些水渍,房东叫我用完厨房记得清洁,我答应了。(我觉得99%的中国人都不会看见那点水渍。)租客姐姐平时用厨房不多,昨天半夜她难得做饭以后也留下了痕迹,房东今早也和她说了记得清洁。(具体留了多少我也不知道,早上我在睡觉。)在此之前,我们有无数次弄脏厨房都是房东自己清洁的,他承认自己洁癖。我煮了汤放冰箱,被房东拿出来了,他说烫的东西不能放冰箱,不然冰箱会坏。(为什么全世界都有这个谣言?烫的东西放冰箱只是让冰箱耗能多一点而已……)前两天租客姐姐的衣服还潮着,没拧就一大坨一起挂在了晾衣绳上,晾衣绳受不住力变得岌岌可危,在彻底坏掉的边缘,需要维修。(她可能是来不及洗衣服了。)租客姐姐的长发落在地上,洁癖房东看见了就得弯腰去捡。
#南美日记 (上接)
租客姐姐的鞋底好像有点脏,毕竟她还是要出门上班的,不像我大部分时间宅着,有闲情逸致在家穿拖鞋并把鞋底擦干净。我和她共用一个马桶,但不共用淋浴间。她住阁楼,有自己的淋浴间,只是没有马桶。房东房间里有自己的卫生间,也不会用我的卫生间。
据我观察,租客姐姐用过的厨房会比我用过的脏一点。因为卫生间和阳台的白色地面常会出现黑印。那恐怕是她的鞋印。因为我的鞋底很干净,隔三差五就洗澡时顺便洗一洗,不容易留下鞋印。
我对此没什么情绪波动,头两天会觉得还得拖卫生间的地,有点麻烦。但是姐姐人真的很好,没事还给我分点水果和她自己做的吃的。于是过两天我也就习惯了,反正地总是要拖的,而且我也不上班,比较闲,不像她早出晚归的。
但是阳台公共区的白色地砖上出现黑灰色鞋印会让洁癖房东崩溃。外加姐姐美丽的金色落发……崩溃更加一层。
很难想象房东一个人在任劳任怨将近两个月后才和我们提打扫卫生的要求(每个人用完厨房后要清洁),内心原本有多崩溃。
怪不得他上次和我说要清洁厨房的时候有点生气,一边生气一边说I’m sorry,又说不想跟在后面擦屁股了。开了厨房大灯我才看见地上那点水渍,很疑惑。为什么小小的水渍能让他生气。搞得我有几天都很紧张。
经过这次家庭会议我懂了,在小小水渍之前恐怕还有很多他憋着没说的大大水渍……有些是我干的,还有一些应该是租客姐姐干的。
直到他和我说完打扫卫生的事儿,地上又出现水渍,他才发现会弄脏厨房的不止我一个。(租客姐姐早出晚归,几乎不做饭,但会用榨汁机做果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惨一老头儿。我感觉发生了很多让他独自一人崩溃的事儿,但他要憋很久才说。
一方面我在这里缺德地哈哈大笑,另一方面我止不住想: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大家能通过家庭会议摊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吗?
感觉中国很多事都是有了疙瘩就再也解不开了,只会越描越黑。作为ASD,在中国的生存体验就是这样的。我总也学不会让人满意的那种「解释」,导致最后学会的只有「少说两句」,毕竟我说越多,错越多,不如不说。
#ASD生存体验
@xunhuan2046 和原文没什么关系但是最近在想在陌生的国家找房的问题。
因为默默看了很多象友的南美嘟嘟(完全被安利➕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我记得你是在FB找到的房东嘛,但是就我目前的经历来说,加入一些当地城市的住房群想看看合适的房间,结果找来的全是骗子,已经没什么希望在这种平台遇到善良的房东或者能帮助非本地人的好人了。
真的要去南美啊那些语言不通的地方是不是还是得靠运气结识朋友?可是好难啊,本身我就被各种男的创得一点也都不想认识男的,和女生呢也不是跟谁都说有可能马上就相熟,不是主动交友的性格……
(害,说起来象友没有义务回答这个咨询问题,请有时间再看我的一长段吧,无论如何提前谢谢你的时间 )
@bumblebee 不同国家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我这里fb还是有很多真实房源的,但据说更流行的租房方式是在街上乱晃,看见待租的房子上贴的广告和号码就用whatsapp发消息询问……我显然没有这么社牛的能力,所以选择了fb。听朋友说有些国家和地区的fb基本是假房源,具体哪些国家和地区我也不清楚。
我一般是网络交友,在fb发帖然后意外捞到能聊得来的人。大概是三四个私信我的人里面有一个男生挺好的,就是靠他帮忙了解了当地的租房市场。我看的也不是小组,是market place,可能需要重新注册fb账号才能看见这一块。不晓得区别大不大,反正fb不给中国人用market place就很迷惑。#身而为中我很抱歉 #老中人落泪……
我还听过一个比较牛逼的方法:有一个中国移民让出租车司机帮忙找房子和搬家,多给他钱,司机欣然同意。还有些人会直奔当地的中餐馆寻求帮助。
交朋友这点主要还是看你平时(在国内)如何交朋友。我自己在国内也是网络交友,所以多少有点轻车熟路……兴趣爱好什么的也是交朋友的助手。语言交换也可以认识朋友,有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且在学中文的人会很乐意跟中国人交朋友。
男性质量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男女平等水平,可以看一下目标国家的男女平等具体排名,参考: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45824611158355
语言可以学啊!这个反而没那么重要。我见过不少用翻译器交流的人,虽然困难,但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如果面对的人比较可怕,语言学得再好也是很可怕的。如果面对的人很友善,语言不通完全不是事儿。学语言可以参考这串嘟:https://m.cmx.im/@xunhuan2046/109545657962043908
不了解你的情况,是在读书还是已经工作了或者跟我一样是咸鱼在躺平。如果在海外有同学老师和同事,就可以向ta们寻求帮助。如果是已经在墙外了,一般就,船到桥头自然直。总会有办法的,最多过程曲折一点。如果在墙内,可以多收集一些信息,比如目标国家和地区流行什么样的租房方式,是fb还是上街找,还是在一些app和网页上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