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依旧在围绕Transgender话题进行讨论 我也想插几句
事实上我非常反对反跨人士是因每次在在旁观这样的辩论时我都会应激 因我会想到自己给别人科普阿斯伯格综合征时的痛苦 大概收到的声音是:这有什么 大家都这样儿 现在不是挺好吗……同理 我认识的跨儿友人也常常面临如此困境 鲜少有人去听他的介绍去真正体会理解
在现实中因为偏见 跨儿很难找到工作 很难有居所 很难维持生活 很多人会说Ta们去厕所会给自己带来不安 我能理解 但我也想讲下我朋友的情况 他还是在国外 但每次出远门也只能尽量少喝甚至不喝水 甚至会穿尿不湿 这真地令我很难过 我可以与跨儿共情是因我们都是边缘人 孤独症谱系中的跨性别人士比例也不低 作为边缘群体(和别人不一样)想要生存下去有多难呢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看新闻 北京一小学的全班家长因为班里有一个阿斯小孩(现在是鼓励融合教育的)强行让学校把孩子开除 说是会影响自家孩子
对少数群体边缘群体来说 所需要的只是能安心读书生活工作 可以放心喝水 不怕被嫌弃 能被接纳 就很知足 故这几天看到许多关于跨儿的讨论令我真实地明白:能够作为主流已是莫大的幸运
对具体的处境和日常微末细节的热爱,是源自对宏大叙事的幻灭。我们这些泛70后毕竟是在国族话语中成长起来的,再大一点经历着对国族话语的反思、对传统的反叛,各种社会话语的冲突,包括今天热门的一些话题,我常常发现不仅这些话语在代际间自相矛盾,有的年轻时神殿里的圣象在后来也粉身碎骨,回头再看觉得无比荒谬。但是日常从来没有改变。无论什么世代,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没有改变。每一个日常的当下都真实,每一个个体具体的悲喜都珍贵,因为那些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如果能做一些什么细微的小事,让一个人觉得快乐,觉得人生有望,实在是很宝贵。
我总是记得,有一次我在咖啡馆排队。我并不想去咖啡馆的,但是在等老大的语言治疗结束,带着襁褓中的老二无处可去,才去了咖啡馆。那时刚知道老二的视障,深受打击,几乎是痛不欲生。排在我前面一位女士一直回头逗老二。我就问她,你觉得他真看见你了么?她很奇怪我为什么这么问。我大概跟她说了弟弟的视障。没说几句就排队到她去买咖啡了。她跟我说,我在前面等你,我要听你说。我买完咖啡果然发现她还在等我。她就听完说我弟弟的视障。然后告诉我她的女儿几年前得了控制不好的癫痫。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特别的话。但她一个微小的姿态,愿意在咖啡馆等陌生人买完咖啡把自己的话说完,这是很大的善意。当然因为她经历过她懂得。这是那一天把我从suicidal thoughts里面拯救出来的一件小事。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关心我具体的悲喜。
当我phd毕业的时候,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点点幻灭。不可否认我学的东西很有趣,我很喜欢,而且做那些事情也可以显得我很聪明。但是我同时却模模糊糊的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是与具体的人的具体的悲喜有关。有了孩子这些年的经历,我自己有很多的悲喜,被很多人帮助。我也懂得了在具体环境中具体的人身上,没有一个痛苦太微小,比如潮湿的尿不湿,鞋里的一块石头,如果不去解决,都是重大的痛苦。能做任何一件事情减少众生之苦都是非常非常值得的。所以当有新确诊/疑似的特殊儿童妈妈来找我,我都尽己所能给予所能给予的一切帮助。大多时候我做的都没有什么实质的效果,因为我不是医生也不是治疗师也不是先知,不能告诉她孩子将来如何。但是我可以在那一个具体的时间点给她一些安慰,让她也许这一晚睡好一点,在这一晚对未来没那么害怕,我都觉得是很值得的事情
刚刚转的那条嘟文里,象友写得真好:「我也懂得了在具体环境中具体的人身上,没有一个痛苦太微小,比如潮湿的尿不湿,鞋里的一块石头,如果不去解决,都是重大的痛苦。能做任何一件事情减少众生之苦都是非常非常值得的。」
我想把它也用在,首先用在自己身上。我确实也应该再细心一些去观察,自己是因为什么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痛苦,然后帮助自己去解决它,再解决一些它。再小的事情,也能促成重大的痛苦。能做任何一件这样的事情,都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的。
这种关注,不是因为我比这世上的其他人更脆弱一些。只是因为这是我(以及很多很多人)的需要。
原嘟 https://m.cmx.im/@DimiJessie/109386053573994866 #mTherapy
原来这届金马奖有大陆导演黄树立获奖并上台呀,还只有25岁。获奖感言结语:「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恐惧了,但是我相信、相信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我相信爱能战胜恐惧,希望大家都能一直坚持拍下去,希望大家能诚实的面对世界、面对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JeZZ3OsWI
「他今年以《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短片奖,他代表的意义颇为深刻,因为他是自2019年中国大陆抵制金马奖起,首位上台亲自领取奖项的中国籍影人。同时,这是一部LGBTQ题材的作品,他在片中向母亲坦然出柜,却被母亲称为“怪物”,只是这部作品并不是要表现与母亲的斗争。片中追寻自由的黄树立得以正视身分与生命的美好与可贵,真正负伤的可能是必须为挚爱的儿子藏住秘密的母亲,所以你也能感受到导演对母亲的歉疚与浓浓真情。
黄树立的叛逆是多重的,他首先违逆了他母亲的期待,还拍摄了一部不被允许公开在中国放映的同性恋题材作品,并且投递到金马奖,甚至上台领取奖项。在台湾观众看来,这或许是很平凡的时刻,但如果知道他必须面临的风险,相信会愿意起身为他鼓掌。」
https://agora0.gitlab.io/blog/initium/2022/11/21/INITIUM-%E9%87%91%E9%A9%AC%E5%A5%96%E7%9A%84%E5%9B%B0%E5%A2%83%E4%B8%8E%E7%AA%81%E7%A0%B4-%E8%AE%B0%E8%80%85%E4%B8%8D%E7%AC%91-%E8%8E%B7%E5%A5%96%E8%80%85%E7%BC%BA%E5%B8%AD-%E4%BD%86%E5%8F%9B%E9%80%86%E4%B8%8E%E5%9C%98%E7%B5%90%E7%AB%99%E5%9C%A8%E5%8F%B0%E4%B8%8A.html
一篇非常好的照料癌症晚期病人的tips,如果当初老爸患病时我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就好了。
当然,希望象友们永远用不到。
癌症晚期病人的照料小经验
https://www.douban.com/note/840958572/?_dtcc=1&_i=8503856zLHVrYl
https://m.cmx.im/@SnowRaven/109362949009067429
看到这条我#悟了:
首先得有舒适圈,然后才能“走出舒适圈”。如果本来就一直不舒服,没有舒适圈,在“追求进步”之前要做的是先让自己舒服,为自己打造舒适圈。
简单举例:
带着焦虑和自我苛责去减肥的人很容易过度节食后暴饮暴食。运动基础一般的人一上来就挑战自我,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受伤。
总之,先让自己舒服一点很重要。
同样适用于#抑郁自救。可以把内心的咆哮「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摆脱抑郁?」替换成「做些什么能让现在的我感觉更舒服一点点?」前者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后者是可以有答案并且可以行动起来的。
学燕子衔泥,每次更舒服一点点,为自己打造舒适圈。先舒服起来,再走出去,这才是自然的顺序。
如果是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非要突破自我,就有种大跃进的味儿了……
真的看够这两天的厕所争论了,给主页的trans和友跨象友们推荐一部音乐剧《Ein Wenig Farbe/一抹色彩》讲述了作为trans femme的主角在医生的帮助下重新接纳自我,处理和家人朋友社会关系的改变,应对各种偏见的过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J411K7y9
昨天有一對來訪是無家可歸者。(我的服務是免費的)
他們講述了目睹城市中homeless people生存現狀之後的無力、絕望、憤怒。感受到人們承受的苦難是這麼沈重,社會對此卻很冷漠。
因為貧窮所以自主人格不被尊重,一直被stigmatize。「你怎麼不努力」「給他們太多錢會去買毒品。他們不知道怎麼花錢」。
來訪說出了很有力量的話。「如果你要做善事,你只能掌控你做的部分。你無法掌控結果。」
無家可歸的人也是人,除了基本的食宿需求,他們也會想要自己能支配的東西。
且回想一下我遇到的許多無家可歸者和他們交談之後,大部分都不是什麼「他有得選,但選擇了一條腐敗的道路」。而是出生就面臨著很多不幸,有時候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家長虐待,忽視小孩,從小就無法接受教育只能依靠自己,露宿街頭一段時間。有些是被邊緣化的群體,比如LGBTQ+不被家人接受,未成年的時候就被趕出家門。有些是因為精神身體障礙,或者慢性疾病,他們無法工作;而低保根本無法讓他們在這座城市裡有一個基本的居住地。
我也感受到同樣的無力、痛苦、憤怒。還有一些「做得不夠多」的愧疚感。
Zlibrary 官方发表最新博文节选(全文见图片):
「我们看到最近的事件引起的共鸣,我们看到有多少人支持和相信Z-Library。谢谢您的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感谢你们的每一笔捐款。是你们让Z-Library的存在成为可能。我们相信,人类的知识和文化遗产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获得,无论他们的财富、社会地位、国籍、公民身份等等。这也是Z-Library的唯一目的。
My makeup may be flaking
But my smile still stays on」
最后两句出自皇后乐队的歌《The Show Must Go On》
經歷到的創傷的人最容易經歷的是恥辱感,愧疚感和失去信任的能力。這種信任的缺乏可能是對權威機構,國家,領袖人性;也是對親友,身邊的人的失信。
從道德傷害和創傷中療癒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耐心。而對所有這些phenomenology最好的解藥是同理心和原諒: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認識到自己作為「人」的一面。
原諒不是忘記,是從過去走出來。但是這樣的原諒不能是強加給創傷幸存者的。幸存者應該有自主權選擇是否原諒。我覺得就像劉曉波說的「我沒有仇恨」。也像康德說的,Forgiveness is a foreswearing of resentment toward the offender.
关于大码模特
肥胖不健康,展示大码模特的形象就是展示不健康的形象,我们应该倡导人们减肥,所以不应该用大码模特,因为这不健康。那么就把肥胖等于不健康作为前提(我不知道肥胖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不健康,也许有论文证明不一定就等于不健康),所以号召大家不展示大码模特,这个逻辑难道不十分可笑吗?
第一,没有大码模特,那么需要穿大码衣服的人就没有了官方图参考,在有靠谱的博主买衣服并推荐之前,她们都要承担比有模特的衣服的顾客更多的风险,因为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和人台上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退货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凭什么她们就要多承担这些?这对她们非常不公平。
第二,肥胖不一定是自身选择的,肥胖和基因有关,也有的人是因为药物激素,有的人是因为暴食症,有的人就是没办法因为吃一样的食物她就是比人家会多长肉。号召所有人减肥对这类人群来说不是十分残酷吗?无异于号召每天让抑郁症患者每天欢快大笑,让腿部不便者每天蹦蹦跳跳。为什么要默认减肥就一定能减下来?就像默认抑郁症患者一定能开心起来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说大码模特展示不健康形象不利于号召人们减肥是非常可笑的且残忍的。
第三,反对大码模特归根到底就是反对少数群体的现身,肥胖人士当然也是少数群体,因为她们不是主流,因为她们承担着大部分人都不曾经历过的苦恼,包括生活的不便和来自他人的嘲讽。“大码模特辣眼睛”“大码模特不健康”“所以我们不要大码模特因为我们又不需要大码衣服”,本质上就是对这一类人群的歧视,为什么呢?因为少数人群的刚需,却因为和主流人群的需求及审美不匹配而被反对,归根结底就是歧视!
以上是我对大码模特的观点。这件事热度很高时我关注了很久,想和身边人讨论时却惊讶地发现也有一些女权主义者/性少数人士反对大码模特(非女权主义者和性少数人群就更不用说了,歧视重灾区),理由是这样的展示“不健康”。当时我还没捋清楚自己的想法,今天又看到有人提大码跨性别模特的事,不得不写下这些观点,说一说为什么大码模特的存在是必要且合理的。
拟了一个裁员前要备份的清单,之前和柴也弄过这个,不知道有啥漏的没,请大家帮忙看看,谢谢啦!祝大家都安全过冬~
1. 工作相关
1.1 个人产出(文档、设计、代码等)
1.2 他人产出(一切有用的reference文件)
1.3 联系方式(主要是记一下大家名字和电话,加加linkedin,日后好商量)
1.4 考评相关(各种performance review文档、promo文档、别人给我写的夸夸)
2. 身份报税相关
2.1 paystubs
2.2 w2
2.3 h1b和绿卡相关信息(律师联系方式、律师平台login信息、各类文件)
2.4 在职证明(虽然layoff以后也可以找hr要,但万一hr也走了呢 )
3. 处理其他绑定账号
3.1 Insurance
3.2 HSA
3.3 401k
在tl看到一个关于adhd和(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如何练习延长阅读时间的提问嘟,想写一写有限经验结果发现原嘟文找不到了所以另开话题,有类似经验窍门的朋友们也欢迎评论补充。
⚠️以下经验基于个人生活总结,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不保证普适性。 #adhd
0⃣药物辅助。
把它放在最前面是因为adhd药物确实有临床上的有效性依据,同时我自己用药后也体验过一些短时如有神助的平静专注心流状态,药效过后会有一些疲惫,也因为我并没有长时间连续用药所以每次药效不太一样。
1⃣睡眠和饮食保障。
包括睡眠时长质量和作息规律性,饮食方面不多赘述。我自己能够鲜明的体会到状态不同情况下耐心,情绪稳定性,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等上的巨大差异,而这些也都会对阅读理解吸收转化输出有很大影响。
2⃣环境。
安静整洁亮度温度湿度舒适适宜的环境很重要,除此以外由于神经多样性群体经常伴随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所以小到桌椅的高度质感,颈椎腰部感受和坐姿舒适度,穿着衣服的材质和标签,头发出油,口腔里食物的残留味道等等都会不知不觉抢夺宝贵的注意力,这些存在广泛又稀碎微妙的地方需要长期摸索感受,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字数受限,下接⬇️
已入冬 许多神经敏感的友邻无论睡眠或情绪都开始出现波动及产生躯体症状 如头痛 厌食 暴食 失眠 记忆力下降 四肢疼痛等 在此分享一些个人经验 希望对有需要的友邻有所帮助:
1.补充维D(安全剂量:每日400 IU 原因:冬季光照时长变短 会对情绪睡眠有所影响 而光照是维D主要来源)
2.褪黑素(提高睡眠质量 但不要长期服用)
注:以上均为非处方药物
3.补充蛋白质 适当增加体重(冬季温度较低 合理增加脂肪含量有利于能量储存)
4.黑巧克力对情绪调整很有效
5.睡前泡澡或泡脚 避免明亮光线 可做冥想或静修(此处推荐APP:Endel)
6.散步(环境安宁植被丰富最佳 不需剧烈运动)
7.社交(非功能性社交 而是见信任的朋友 沟通交流)
8.学习(读书 阅读 写作对平静内心有所帮助)
9.保持床品干爽洁净(冬天易潮湿 注意床品晾晒)
10.注意咖啡因酒精摄入量
作为一个左派,我每日批评左派的问题。“西方政治正确真他妈的虚伪”快成了我的口头禅了。但是我讲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西方政治正确真他妈的虚伪,明明想歧视欺负别人还非要装得礼貌,诚实是多么伟大的美好品德!让我们撕下面具发自内心地压迫欺辱少数群体吧!”;而是“西方政治正确真他妈的虚伪,上层就知道说嘴,做做样子给个名号,然后自己拿了利益。而真正的少数群体还是在受压迫,我们需要less fucking talk more fucking action!”
但我不知道为啥肉眼所见关于西方政治正确的批评都是前者。恕我直言,西方政治正确确实虚伪,但是你如果能从这个现象中得出“我他妈就是要(诚实的?)做野蛮人”的结论,还不如就直接承认你的ideology就是野蛮,跟政治正不正确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发现很多朋友都在“四分之一人生危机阶段”(Quarter-life crisis)。想分享一些焦虑的coping strategy。嗑药、咨询、正念和病理以后另外再写。
七年前发现自己有焦虑的问题。除了国内大环境加速开倒车和一些遗传原因,我自己还有一个心理根源,是不能接受无序、不确定、不能预测和不完美。我以前希望一切都是可控的,学业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每日计划,吃饭要按健康比例来分配碳水蛋白质和脂肪,只能单线程按顺序一件一件做事......一旦超出了我的预计范围,比如出现了意外事件和压力,我的世界就开始崩塌,体征表现是心脏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干着急,但完全没有行动力。这就是我quarter-life crisis 如果说很多人是佛系,那我绝对就是炸系,内心永远翻江倒海。
好转是因为,工作后我从“优等生”心态,转成了“activist/actor”(行动者) 角色。如果大家有过参加某个社会活动的经验,肯定会觉得,妈呀这活动组织的乱七八糟,到处bug,但最后竟然也挺热闹的。是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像做题,只有一个最完美的答案。你觉得的乱七八糟,但就是能导向很OK的结果。所以,渐渐有两种mindset让我受益:
1. 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总能熬过去”的证据。比如,回看自己同时被论文、实习、考试、找工作、生病搅拌的时期,发现,我survive了!当时那么难熬,现在不也没什么大事吗。我一定具备再次survive的能力。
2. 接受“糊着”的状态。这是一种类似于存在主义的心态。接受世界就是荒诞、无序、没有意义的,人类社会就是可能在原地转圈甚至退步的。我们写论文做实验是糊着弄出来的,工作是糊着搞完一个项目的,学东西糊着没太学明白但也开始用起来。反正生活就是粥样糊着……
渐渐地,你就糊麻了,静好了。
今天早上起来,面对千头万绪一堆事和参差不齐的deadline,我竟然心情十分平静,坐下来慢慢开始做。就觉得这么多年挣扎,好像有一定成果。
有看到timeline上有象友分享,用习得性无助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不反抗。用原始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因为尝试多次又失败,知道做什么都没有用,所以放弃了。
但是,原paper的作者,在50年以后又重新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跟原来的结论相反的。
现在的认知是,放弃/没反应/passivity是生物的对于外界压力的默认反应。只有生物发现自己有control/控制之后,才会学会去逃离和改变这个情况。如果这个外界负面情况我们依旧认为是不可控制的,那我们还是会继续passivity。
所以重点不是去反思为什么大家没有反抗,既然无反应是大脑的默认反应,而是帮助大家找到能够控制的一小部分。
这里有50年后之后的paper
https://ppc.sas.upenn.edu/sites/default/files/learnedhelplessnessat50.pdf
这里有一个不错的繁体中文的解读
https://theoriginwithin.com/zh/getting-over-learned-helplessness/
信条是如果活不下去了就去死。随手记录一些在那之前的事。
状态在杀气四溢比格和爆肝赶工比格之间来回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