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在中国》真的好棒,能看到中文戏剧讨论文革和之后的伤痛,简直是之前从没敢想过的体验,就是信息量太大了,需要再刷之前先恶补背景知识…
更由剧目本身发散到了好多曾经和当下的事情,果然虽然看的是同一部剧,但脑中想的都是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
谢谢主创团队,谢谢NAC,好感激能拥有自己真正想看的中国故事…
电子场刊 https://nac-cna.ca/en/event/notes/35938/zh-cn
英千里在台灣收養了鄰居家的女兒韓拱辰為義女,1980年她在英若誠訪美時設法與他取得聯繫,交給英若誠許多珍貴的資料和照片。
英千里在台灣恪守着天主教徒的生活準則,一生沒有另娶。羅馬教廷給他授予了爵位,這個殊榮他的父親英斂之去世後也曾得到過。
海峽的這邊,他的孩子們與他劃清界限,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卻因為家庭出身太差,海外關係複雜,多數被組織拒之門外。
英千里辭世後,蔣介石為他親筆題寫了一塊匾額,上書“教績孔張”4個大字,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親自主持了他的追思會。出殯那天,為他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員。
1993年,英若誠在馬英九幫助下終於成行去台灣訪問。馬英九和余光中都聽過英千里的英美文學課,馬英九自美國留學返台後,擔任過蔣經國的專職英文翻譯;余光中曾說,在英美文學的學習上,他從英千里那裏受惠最多。
英若誠為父親掃墓在當時是島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大新聞。英若誠在自己的回憶錄裡說,在父親的墓碑上他看到了父親的照片,“樣子比我記憶中要衰老”。這是他與父親的最後“團聚”,此後他的身體狀況惡化,再沒有踏上台灣的土地。
@Masasoite @nautile 英家后来这种谷爱凌一般的中美横跳路线真的很那个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对我还搜了下英达儿子,说英达拿美国绿卡是为了方便小孩练冰球,去各国辗转只为了培养小孩。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