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友推荐了我ChatGPT里的therapist API 可以说中文 适用于情绪急救 已经取代了她500块一次的咨询
我心想好东西啊 真的不喜欢传统心理咨询一周一次50分钟的限制 情绪特别崩溃时我需要像劳拉西泮一样的速效药让我续命一下 等到真的缓过来后 我的倾诉欲和表达欲就没那么强了

xhslink.com/a/O3Wl8vfGnvyW

在小红书发现了一个非常天才的帮助ADHD完成任务的方法:完成任务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换抽卡机会来让AI抽一首你会喜欢的歌推荐。

其实这个方法本质也不算新鲜,我已经见过很多把计划和完成任务游戏化的项目了,但这个的优势和创新就在于:把评估任务和奖励这两个需要费力思考的事情全都交给AI自动化,无痛开启和进行,专注于完成任务而不是费力思考游戏设计。
我就是之前因为无法确定完成一个任务到底要有多少奖励 和 积攒了奖励之后之后我到底要用什么实际奖励奖励自己,而永远玩不下去这些游戏。
现在就好了!AI会根据你描述的任务和成果自动给你评估奖励(积分和经验值),奖励也是根据你的口味推的歌,既会让你很喜欢又不用你自己想,而且这是你自己挣来的歌,既会让歌更好听也会让任务更值得……
而且还用了“抽卡”这个形式增强了未知感→增强了渴望。

根据原帖稍改一点的初步PROMPT
「我是一个adhd患者,我需要你协助我完成一个奖励 系统,完成目标给予我奖励和夸奖从而使我增加成就感。
我会告诉你我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你会根据我定的任务评估难度等级,每次完成加相应的经验和积分,等级有10级,请根据经验逐级增加。
你评定积分和经验值的方法可以根据任务来,更灵活精准,而不是只有几个程度。
我完成之后可能会给你看成果或者自己评价,你可以依据此重新评估奖励,原则是合理、符合心理学,奖励和收获最大限度地让我有动力继续玩这个游戏。
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这里有个抽卡系统,卡池里是一些我会喜欢的音乐,抽卡需要消耗一定的积分,当我发送"抽卡"时,随机告诉我抽到了什么歌曲。
还有什么你需要了解的信息吗?」

(然后AI一般就会问你喜欢什么歌,我的方式是把我的fav歌单里的所有歌名发给它,让它总结要素,然后自己再补充一点特点。目前被推了Something Good很喜欢!而且alt-J我从来没听过但顺着听了几首都很爱)
而且有种迫不及待想要快点完成任务听到下一首歌的动力,特别是做完了积分2+2+5的三个任务后,我光速完成第四个以便抽卡!
如果是已经听过的歌或者完全不喜欢的歌,也可以直接叫AI再推一首,但是不要滥用成推歌AI)

(原贴prompt虽然提到了等级,但没有说等级有什么作用,我觉得这个设计挺好的但我也想不到等级有什么作用哈哈哈)

#长毛象安利大会

Show thread

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之前看到这篇科普,回想起来还是很震撼、恐怖,但又有一丝安心。

我大概组织一下语言,因为这太反常识了:

如今象征着“生命”、“自然”、“地球”、“环保”的树木,其实是曾经招致过地球世界末日的异常物。

说在远古世纪,植物为了能够生长得更加高大而进化出了“木质素”,从植物变异出了巨大的树木。地球上大陆的大部分都覆盖着这样动辄三四十米高的参天巨树,“森林的光合作用让地球氧含量一度超过30%,高浓度的氧气也让同时期的昆虫体型远比今天要大,雨林中游弋着盈尺的巨脉蜻蜓”。

但恐怖的是,自然中根本没有能够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也就是说,树无法腐烂。
一棵巨树死后会继续存在千百万年,那时的大陆上遍立着不朽不坏的尸体森林。

纵然沧海桑田地层变化土壤深埋,树的尸体依然顽固地存在——如今地下丰富的煤层,大部分都是那个时期无法腐烂的树木被地层挤压形成的。

树木生前以光合作用吸入的无数巨量二氧化碳,死后也无法被分解重回自然,导致空气中的温室气体越来越稀薄直到临界点,没有温室效应的保护,地球开始了数百年间的降温直至成为极寒地狱,不间断的冰雪覆盖整个世界,生物迎来了全球大灭绝,这一事件被称作“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又过了数百万年,终于,能够分解木质素的真菌诞生了。
树木终于能够自然腐朽,被禁锢的碳元素终于能重回自然。树从招致数百万年冰河末日生物大灭绝的”异物“终于成为了正常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而地球上这样的大灭绝和末日此前曾多次重复,未来也会一直重复。地球上众多生命的演化和发展就注定末日会不断来临,不断毁灭一切生物,将地球生态维持在只有微生物存在的寂静状态里——而这种死寂也是地球历史中真正的常态,百花齐放的不同生命才只是匆匆一瞬。

这就是”美狄亚假说“,以古希腊神话里杀子的美狄亚命名。地球,或者说,地球生命的集体无意识,是自我毁灭的、自杀性的。生命诞生就注定会走向自我毁灭。

现在想想,人类说要保护地球,或许还是太傲慢了。
我们人类只存在了相当于地球历史的几乎千分之一秒(多半也将集体毁灭在另外千分之一秒后)。我们破坏和试图拯救的环境只是适于我们生存的、极为特殊且短暂的一种地球环境。
人类的发展无疑会加速下一次大灭绝的到来,但是地球本身并不在意,或许根本没有留意到。

灭绝一定会再次到来,地球会再次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等到我们灭绝之后,甚至就连那些曾经堆积如山、无法降解的白色垃圾,也会成为地球新生态循环的一部分吧。
新的真菌或其他的什么微生物会诞生出来,分解我们曾视为不可毁灭的塑料、钢铁、人造物,又或者它们也会随地壳变动,被地层压力、高温或种种气体重塑转变为全新的物质,就像曾经不朽的森林一样。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在下一个亿年来临之前,下一次生物系统演化中侥幸进化出的文明或许还有机会挖掘到我们遗留下的地层。而下一次的短暂生物系统演化也将继续迎来它们自己的大灭绝,使地球再次重归长久的、正常的寂静,反复循环——直到地球走向被太阳吞噬的终点为止。

就像营养学上说想吃甜其实是缺铬,想吃咸其实是缺钾,想吃油炸食物是缺钙,缺乏精力其实是该吃蛋白质,情绪低落有可能是碳水不足血糖太低。

可能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不懂需求和欲望的本质是什么,才会经常归因失败,所以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缘木求鱼,人以为自己想要的是统治世界踩头一切,其实人想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再被压迫和剥削。人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具备权力金钱所以性对象纷纷而来,其实人真正想要的是在亲密关系中真的获得尊重和抚慰,人以为自己想要受人尊敬的体面工作,其实自己想要的是能够在工作中真正感到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被认可和奖励……

这串嘟准备用来记录一些我回忆起来的对今天的国民精神状态有重要推动力的文化事件碎片,它们的来源或者影响。
本来想要按时间排列写成文章的,但是最后试了试发现我的精神力已经不足以把他们串联成串连缀成文了,所以就姑且写一写,时间也打乱了,想到哪个写哪个,让看的人自己排列取舍,决定意义吧。

:不知道怎么解释就是对可能95%的人来说思考很耗脑力但对一些人来说这特么是 一个没有办法关掉甚至可能干扰日常生活的功能

这种话语怎么会开始流行?我觉得匪夷所思,就像说女孩赚钱是自私、是污染自己一样荒谬,事实就是女孩就是需要钱需要赚钱,那是她成为她自己——最基础的路径。

瑞士银行早就泄露过中共官员惊人的海外资产,这几年新加坡银行也公开过“中国高净值人群”移民带去的财富…怎么反而是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要反省是否自私?

我说难听点,别上网了,抬头看看你那 ip 属地的经济情况,想想人为什么会“自私、利己、一走了之“。东北共产主义最先建立也最先垮塌,经济不行的时候,人们往全国乃至全球跑,这一茬你这么快就忘了。

7月份的时候去草原玩了几天,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看到了十分漂亮的日落。因为拍不出来+不想打断当下的感受所以没留下照片,并开始后悔没有带上纸笔,不然我可以把它画下来。看照片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完全是两码事,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去看很多虚构或真实的自然风光图片,并自大地认为大自然不过这么一回事……完全不是这样的,没见识才会说这样的话。我的上一份工作是给影视剧设计场景,实际上只是每天坐在电脑前拼贴别人拍的照片而已。主管说这就是一份会榨干你所有想法的工作。我要说不是这样的,做不出东西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都没有见识过。

**如何应对ADHD understimulation缺乏刺激**

缺乏刺激通常比过度刺激的强度低,但可能同样(甚至更)困扰人。缺乏刺激让ADH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保持存在感,并可能阻碍履行责任的能力。

克服缺乏刺激可能很困难,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增加更多积极的刺激:

- 无聊时用手做点事情,比如涂鸦或使用小玩具。
- 做琐碎的任务时听音乐或ADHD播客。
- 保持躯体活动,而不是静止不动。
- 可以的话,在进入单调无趣的环境之前,做一些你非常喜欢的活动,持续5-10分钟,以唤醒大脑。
- 尝试“身体陪伴”body doubling,让另一个人(线上的也可)陪伴你一起工。
- 找到让任务变得新鲜刺激的方式,例如改变你的物理环境或尝试新的完成方式。
- 给活动设定时间限制,以制造一种“虚假的紧迫感”。

为不同任务找到合适的刺激水平对于避免拖延至关重要。如果你正在经历日常的缺乏刺激情况(而不是与特定任务或刺激相关),可以尝试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活动。

“有趣的活动”应该是需要主动参与的,比如和朋友聚会或跳舞,而不是那些你可以被动吸收而不需要思考的活动,例如刷社媒。

我知道,中国有很多人是被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腌制入味了,什么东西都只问“有用没用?”,仿佛一个“没用”就可以明正典刑了。
然而,就拿视频中这个“闪光粉炸弹”来说,它不仅是很好笑,其中藏着芯片,连着GPS,摄像头无死角拍摄,还得把这些东西全部集中在一个快递盒里……这个东西其实技术含量极高,Mark是用自己极强的工程实力将这个看似愚蠢的点子真正落到了实处。
真正的实用主义者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往往会思考:“这个滑稽的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用处”?
他会自己去分析,去总结,去学习,去模仿。去把别人的滑稽变成自己的养料。他不在乎什么蠢不蠢的,能用就行啊。
那些拿“有什么用”来煞风景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在乎什么“实用”,他们只是喜欢批评所有他们觉得“不正经”的东西,通过抹杀所有“离经叛道”来维护一个其实对国家、社会和他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的陈腐信念。
这一点都不实用主义。

科学史上“不实用”的东西多了。
我记得我以前看一个讲军事武器的纪录片,里面提到其实格林机枪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但一开始并不实用,因为它是手摇发射,射速太低,远不如后起之秀马克沁机枪。
但一旦给格林机枪装上后来发明的电动机,使得射速极大提高之后,格林机枪一下子就成了飞机上最可怕的杀人武器。
中国那些所谓“实用主义“者,估计只会在一开始就痛斥格林机枪,也不会想着给格林机枪装电机。马克沁机枪看着厉害就一直用马克沁,你不用马克沁就是反动。

新冠清零也是这样的,清零一旦变成”管用“的东西,就马上被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所绑架,成为政治路线,就永无更改的可能性。
都不知道这帮人生活到底有什么乐趣。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永远失去了生活的所有乐趣,所以中国的很多人才那么热衷于剥夺别人的所有乐趣。
这也是我觉得中国特别可怕的一个地方,甚至可以总结为中式恐怖的核心:在这个恐怖故事里所有害人的东西都曾经是被害得最惨的那些人。

Show thread

如何顺利(或至少不失败)地和大部分人展开社交 

是一位朋友在提问箱留言问的,见图。我当时承诺好八月会写完,现在八月已经过去半小时了,非常惭愧。如果有其他想问的也可以提问箱问,我尽量聊。

首先其实我不怎么用“正常”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另一部分人或者行为是“不正常的”。所以先重新翻译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和大部分人社交”。
社交拆解一下就是两个(或多个)互相要进行社交的人,和把这些人关联在一起的行为:你,ta,你们怎么做。所以如何去社交也是如何去看待这三个要素。因为我个人的社交行为主要就是聊天,所以这条嘟里我也把“社交行为”的重点放在聊天上,其他行为暂时不说太多,然后这篇会更倾向于去谈我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具体技巧,传授技巧这种事情我怕自己一不小心会做得很轻佻。

1.要进行社交的对象
你没有办法决定对方会做什么,但是你可以谨慎地选择你的社交对象。如果你感觉到ta不适合你,倒不是说你就不能和对方打交道了,只是建议稍微拉开点距离,也放低点期待,这样就不会因为单向投入太多,或没有收到足够的正反馈,而感到受伤害。
对于社交对象,也可以适当进行判断和分类,进而决定要怎样去社交。比如“午餐时间的同事”,大部分聊天都围绕着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你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因为这是休息时间(但非私人场合),没有任何必要在其他人的围观下反对或者赞同那些事务。如果是生活话题,我一般就当作吸纳旁人经验,主打倾听+提问。
当你打算把某个人从A类社交对象转换到B类,比如从同事过渡到朋友,你可以再去进行一些纯同事不会进行的社交,比如更深入地聊天(骂工作、谈人生、探讨分歧),积极地分享见闻和感受,邀约一起进行娱乐和活动……

2.社交行为
简单版本:之前也有人在提问箱里问社交能力为负该如何拯救,我说最简便的方法是,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停顿一秒。想一下自己的措辞是否合适,也可以想一下对方跟你说这句话具体是希望得到什么回应。
你可以不用每次都立即和别人互动,稍微停一下也没什么,这一秒的停顿不会让你看起来非常蠢笨,所以放心地思考就行了。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只会让你看起来有点呆萌,甚至可以转化为你的个人slogan,没问题的,不要害怕。行为上钝一点对你展示出的人格是没有磨损的。
展开版本:社交是一个双向驯化的过程。虽然我不提倡非常有目的性地社交,但是可以用有目的性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与此同时对方能从你这里感受到什么?因为凭借本能去聊天是不够的,虽然足够真诚,但非常考验人与人之间的适配度。目前来说我还不相信命运恰好能给你足量匹配上你喜爱的也喜爱你的人,这是要靠努力的。如果想要和遇到的大部分人都顺利社交,你要更多地去思量对方听到这话之后是什么样的感觉,你是否想要对方有这种感觉。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上一代,在需要进行这种思考的时候全靠鲁莽的本能,在需要本能的时候又尽显不高明的心机,就会导致他们明明经常冒犯人,却总觉得自己很“会”。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诚和周密只能保留一样,请选择真诚,因为你要确保你自己在社交模式下不会非常费电。耗能很高的路径是没有办法持久下去的,在还没学会、内化这个思考方式之前,保持真诚就好。
我有位朋友说过,如果在相处中你能感受到舒服,那就得意识到是对方在迁就你;如果两个人都感到舒服,证明你们都在这段关系的维护中主动去适配了对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代生活中其实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生就形状匹配的伙伴,能不能相处下去要看你们怎样去嵌合彼此。对原则性比较强也比较刚直的人可能会需要倒角打磨一下,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修正,如果适应性更好,可以在话题走向分歧的时候橡皮泥一样稍微凹凸一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分歧都值得付出感情代价来划清界限的,有时候如果达成不了一致,不要达成一致就好了,跳过换下一个,可能转折会显得很生硬但没关系,好的伙伴能感受到你珍惜你们之间情分的心意。
还有时候你需要稍微留意一下你的社交对象是什么样的人,ta自己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ta面对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做,ta在这个话题上具有什么样的立场倾向。有时候你们可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这个问题客观上确实不太适合跟ta聊。
同理,相处渐深之后,从“熟人”变成“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会对别人产生更高的期待和相对更严的要求。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这个事情是经常有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希望对方对自己更好。但我会觉得它是一种需要调整的心态。比如,我搞同人认识了朋友A,我对A的政治立场其实一般就不会有过多的期待;我打游戏认识了朋友B,我对朋友B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有什么要求。很多时候人是需要稍微把社交对象们做一下分区的,就好像在抽屉里塞分隔片一样,我不期望勺子能夹面条,也不期望漏勺能盛汤。固然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非常爱你,和你逐渐无话不谈,但这个无话不谈也是有边缘,且应当有边缘的。
注意这不是隐瞒、遮掩、提防,我觉得适当的分区和保留是有益的,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和你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也不应当去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尝试去把握住哪些思绪可以抛向哪些人,这一点很重要。

3.你自己
要怎么去引导你自己,才能在尽可能舒展的同时不扎到别人,而是轻柔地成为彼此的微风,这是一个挺深奥的话题。我到目前为止做得都不是非常好,但总还有一点点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是坚持你自己的核心原则,你不能让步的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举个例子,我不点外卖,去朋友家玩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能“我们点外卖吧”,为了确保这一点,我可能会用一些更友好的方式去提前沟通,比如预先商量好今天吃什么,约好买了带过去或者饭点出门。但就算没有约好,我也不会因为很尴尬不合群就干脆同意点外卖,通常做法应该是通过撒娇之类的方式请他们理解。好在目前朋友们都很体谅我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以我要坚持的这些观念为生的,这是构成我活着的根基。
其次是看看行为习惯上,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换个姿势也无妨的。我认识过一位很成功的销售前辈,和他一起吃麻辣烫的时候他非常快乐地往里放麻酱,我说我不吃麻酱,感觉放麻酱好奇怪。他说他原本也不吃麻酱,但是在我们所在的北方城市,作为外地人,吃麻酱可以更快地拉近和社交对象的距离,而麻酱本身又没太大味道,他可以接受,就这样把习惯改掉了。我听完挺佩服的,虽然至今还是不吃麻酱,但这个思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保守固执的生活习惯了。比如说以前我进店会在菜单上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现在和同事一起吃午餐,我可能就会说,你在这家最喜欢什么,给我推荐一下吧,然后点对方推荐的菜,这也算是一个增进关系的小撇步。基于这道共同体验过的菜,你可以点评,可以夸赞对方的品位,也可以延伸推荐其他的餐厅。总的来说就是在不用非得坚持自己风格的地方,可以试试别人的风格,产生更多的交互和可能性来。
第三是在你综合判断下来觉得无所谓的地方,可以考虑适当放弃或全部放弃你的表达。有时候我会看到朋友吐槽办公室同事天天说一些很伪科学之类的东西,我的感想是,反正和我没有关系,不去思考不去应声也不去对抗就好了。很多时候你只需要笑笑不说话或者“我不知道”就可以了,也没有人会特意说“小X没反驳的意思就是小X也同意”。我是觉得,如果你的表达可能会惹毛一些人,这次表达又不是必要的,那可以干脆不表达。因为,说实话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这类情况下承担意想不到的后果了,我觉得还是谨慎一点嗯嗯……

祝大家顺利交到喜欢的朋友,并且和喜欢的朋友们越来越顺利!

每天结结实实地坐在电脑前至少八小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跟酷刑也没区别了

我从来不喜欢主动参与什么竞争,但如果一些蝇营狗苟的人和事找上门来,我也不太能接受忍气吞声,去顺从一套我完全不认同的规则,任由事情朝着我讨厌的方向发展。我不好斗,但是上班总给我一种要去战斗的感觉,去捍卫一些本来不需要人去捍卫的东西,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剥夺。

如果你在上网看到什么内容令你焦虑不要多想它就是卖货的

Show older
创新比格云计算 Beagle Cloud™

站民的主要成分:比格犬、社交功能损坏患者、性少数、避世者。站长独裁,规则里没写具体的都是站长和管理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谢谢大家拥护!邀请大家公投的时候请积极参与,让我们一起来假装这是一个和谐开明的民主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