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小的时候曾经四肢很不协调过,体育课完全跟不上别的同学,但某年开始突然就变得有点擅长了。我又很喜欢被人夸的感觉,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就特别乐意做什么,于是一度还挺努力的。初中打橘球比赛拿到名次之后市队来选但并没有去(幸好没有啦因为我后来也没怎么长高了,运动能力也没有真的那么强,也没那么会打橘球……),结果到了高中意料之外地完全适应不了一点,方方面面都很恐怖。高一体育考试成绩还算挺漂亮,再往后就变得一上体育课就蹲在角落假装隐形了。我以前一直把高中的变化都想成是抑郁的“结果”,也假装没有过曾经挺喜欢运动这回事,现在直面过去一下发现事情自然不是那么简单粗暴,但究竟都是什么东西环环相扣造成了最后这个结果,仔细想一下其实也很有迹可循。其中有一条潜在的逻辑是,我似乎相信“让自己排斥运动”是一种惩罚,外界用这个来惩罚我,我也学会用这个来惩罚自己,到最后关于运动的一切都已经构成创伤记忆了。难怪后来再看到体育比赛甚至运动番片段,我都会有一种内脏都被揪在一起的抗拒,感觉身体里有一股力量朝反方向使劲想要扭头逃走。所以现在再要承认“喜欢运动”都让我很紧张。不过现在时隔多年能再次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一步了吧!
akira自學+裸考合格N1的日語學習分享~如果覺得以往的外語學習很痛苦或者收效甚微,不妨試試。
RE: https://forwriter.homes/notes/9j5rh1b4c1
全面解读中国电价改革及电价结构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594122
科普 | 随电价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0423/1302531.shtml
公共轴上那条关于#亲职化 #Parentification 的嘟文令人不适
#亲子角色倒转 指的是长期、持续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互动模式,并不是对单次、单一事件和行为的描述
一篇该主题下比较新的文献综述:
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4739.html
从网友的描述中我们只能看到单一事件的事实,我们当然可以做出「既然当事人讲了出来那很大概率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常态」的推测,但在那基础上的评价就完全是外人对自己假定情况的借题发挥、和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完全无关了。
东亚地区特别喜欢打造「懂事的孩子」,不及格的养育观导致高比例的亲职化家庭关系并造成了年青一代普遍的心理障碍,这些都是应当被社会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但回到网友自述经历这一单一事件中,更好的关注视角也许是丝国社会福利体系中对心理疏导的极度轻视、社会安全网能为个体提供的支持极其匮乏等等,而不是将焦点指向民众共情、将其定义为「向上共情」予以否定。
没想好怎么介绍自己只好率先亮明non-binary身份的你的无固定昵称网友!